第3版:理论·践悟

当好全媒体记者之我见

  

马占富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受众需求多元,如何当好一名全媒体记者,这是摆在当前所有记者面前的课题。笔者有几点浅见:

一、加强学习,掌握多元技能,成为“全媒型”人才

  全媒体记者,顾名思义就是全能型记者,就是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能力,努力吸收大数据、挖掘云计算、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跨平台、跨媒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视频实现虚拟与现实交互,掌握“全媒体”报道传播能力。
  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把握理论的精髓要义,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具有高瞻远瞩的政治敏锐,紧跟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紧紧以为党和为人民服务为准绳,做到思想上有高度、行动上有方向。
  其次,要广泛阅读与学习。要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深入思考和分析,对所学知识多问“为什么”,对需要采访的新闻内容多问“为什么”,不断提升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用好手中的笔、相机和手机,抓住新闻核心写作。
  第三,要跨学科、跨媒体学习,具备跨平台、跨媒介的传播能力。熟练掌握新媒体编辑、视频制作、社交媒体运营等多元技能,做好新媒体的学习运用。“全媒体”记者在外出采访、路边行走,遇到突发事、有趣事、惊奇事、感人事、新鲜事,根据“报、网、端、微、屏”各种新闻载体的特点,及时做到“提笔能写,对镜能讲,举机能拍”。“采、写、摄、录、编”各种专业技能样样在行,熟练运用音频、视频、摄影、画面语言技巧等多种采编技能,实现新闻的即时采集,并将真实、客观与准确的新闻迅速发布。

二、内容是根本,创新报道形式,提升传播效果

  在全媒体时代,优质内容是王道,内容依然是舆论场上的“硬通货”。无论是纸上还是屏幕上,内容生产是媒体最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生存之本。
  作为全媒体记者,要及时准确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在写作文风和呈现形式上,讲受众能听懂的话,以鲜明、准确、生动的方式,让受众乐于接受。
  一方面,要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记者应注重新闻收集、新闻背景分析、新闻事件预测等工作,写出解释性、调查性、预测性、显著性以及典型性深度报道,文章要有特色、有内涵、有审美、有观点。第2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别让网络水军成为网络打手》,具有显著性特点,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第26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629户人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原载2015年3月26日《四川日报》),这篇以“知识改变命运”为题的报道,是深入挖掘新闻的成果,报道在《四川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刊发,迅速被人民网、中国西藏网等众多媒体转载,社会反响强烈,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另一方面,应打破传统媒体固有的内容生产思维理念,勇于尝试新的报道形式与传播手段,如H5互动、短视频、直播等,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新闻内容,提升传播效果与受众参与度。当前,各家新闻单位都开设了抖音号、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等平台,做好短视频与直播,客观真实,现场感强,感染力强,受众爱看,切实提升了新闻报道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三、按需“做菜”,创作受众喜爱的作品,实现精准传播

  如何根据受众的需求提升新闻质量、吸引受众,实现迅速精准传播呢?有价值的新闻往往隐藏在海量信息之中,全媒体记者需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根据报刊、广播电视台栏目特点筛选信息,精准“择菜”,迅速捕捉新闻线索,真正按需“做菜”,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与价值,才能“烹饪”出受众喜爱可口的“菜肴”,为受众提供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报道。比如经济类新闻记者写好经济报道,晚报类记者写好鲜活的社会新闻等。第28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共享单车停放难倒13条热线》,记者直面社会热点,采写翔实,问题感强,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社会价值。该报道虽然仅有1100多字,但推动了地方政府加快制定出台规范共享单车发展政策的步伐,从而发挥了报道的建设性作用。
  全媒体时代,受众需求更加多元与个性化。记者需深入了解不同受众群体的信息需求与阅读习惯,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调研等手段,实现新闻内容的精准定位与传播。同时,应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等互动平台,加强与受众的沟通,让新闻报道更具吸引力与影响力。例如,通过数据分析受众在不同的客户端阅读文章与视频,就能了解受众所喜欢的内容,记者根据受众阅读习惯,创作受众喜爱的文章,迎合其阅读习惯,必定受到欢迎。

四、严格把关,坚守新闻道德操守,维护行业良好形象

  记者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所以,全媒体记者在追求新闻实效与传播效果的同时,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素养,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与公正性。
  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全媒体记者需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甄别、筛选信息来源,严格核实新闻来源与事实真相,避免虚假新闻与不良信息的传播。记者的职责不仅仅是报道事实,还肩负着传播正确价值观的使命,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取舍,向受众传播这种价值观,进行正确舆论引导,从而维护新闻行业的良好形象与公信力。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作为一名全媒体记者,要肩负起责任和使命,增强“四力”,坚持“三贴近”,深化“走转改”,接地气、听民声,撰写和拍摄“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鲜活新闻,以严肃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较高的职业素养,推出客观公正的报道,当好党的喉舌,做一名党和人民信赖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作者单位:山西日报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6-05期

  • 第2025-06-04期

  • 第2025-05-31期

  • 第2025-05-30期

  • 第2025-05-29期

  • 第2025-05-28期

  • 第2025-05-27期

  • 第2025-05-26期

  • 第2025-05-25期

  • 第2025-05-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