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晨雨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化浪潮当中异军突起。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当下最具变革性的技术之一,便利了人类生产生活,推动着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对青年就业的影响尤为深远。在这一技术浪潮中,青年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关乎个人的职业发展与成长,也影响着社会的未来走向。
一、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就业市场带来的新变化
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正持续释放正向效应,为青年开辟出更为多元的就业市场,AI训练师、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AI数据标记师……人工智能相关的新型岗位正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2024年7月3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19个新职业和28个新工种,其中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数据训练员等多个职业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密切相关。中华全国总工会2023年发布的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达84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纵观人类历史,每次生产技术的变革都会引发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调整。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普及催生了工程师群体,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软件开发工程师等新职业。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呈现“技术—产业—就业”螺旋上升特征:技术发展创造生产需要,生产需要创造岗位需求,需求升级倒逼人才培养,在技术研发、实际应用、人才培育的链条中创造一系列工作岗位。
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创造了许多岗位,也深刻改变了当下的劳动模式。生成式人工智能走入各行各业,最直观的积极影响在于劳动者得以摆脱重复性工作桎梏。厦门火炬高新区智能审批系统实现政务材料即时初审、百度“豆包”模型化身英语口语陪练、北京友谊医院病历生成系统将录入效率提升80%,这些应用印证着技术从“替代”向“赋能”的转向——人工智能正成为生产流程的“数字器官”,使劳动者得以聚焦高阶创造。在当下,“人工智能+”成为劳动新形态,复合型人才成为劳动市场新的需求增长点,也向数智时代的劳动者提出新要求,即劳动者要在掌握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熟练掌握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方法,运用好最新生产工具。
二、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从蒸汽机到电力革命再到信息技术浪潮,行业迭代与生产关系调整始终相伴相生。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新的就业增长点,但是,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巨大红利时,也必须积极引导技术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需要各方引导其释放积极就业效应。笔者认为,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引领,树立正确就业观。当前,青年面对就业,要立足当下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此提供了深刻的理论依据。劳动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活动,更是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根本途径。高校应构建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就业指导体系,帮助青年树立科学就业观:一是在思政课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教育,帮助青年形成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优秀劳动观;二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创新教学方法,引导青年在解决就业问题中深化职业价值与社会责任认知;三是在第二课堂中搭建多元实践平台,通过就业训练、志愿服务等项目,培育青年脚踏实地、勇于担当的职业品格。
2.促进人工智能技术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兴就业岗位。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正深刻影响全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格局。这一技术不仅催生出智能芯片研发、算法工程师、数据标注员等新兴职业,更通过“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制造、金融等传统领域培育了一系列跨界岗位,劳动市场的人才需求已全面升级。我们要继续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技术层面,国家应加大技术研究投入,突破算法、算力等瓶颈,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在人才培养层面,高校需优化学科建设,增设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强化实践教育;企业应推动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融合,培育既懂技术又通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在政策层面,应出台税收优惠、创业孵化等政策,设立创业基金,为青年人才提供创新激励,从技术突破、人才培养、政策支持三个维度最大化释放人工智能的就业创造效应。
3.加强人工智能技能培训,培养新型人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者的技能提出了新要求,也引发了我国高校在人工智能职业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创新。为了应对这一技术带来的挑战,我国高校正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培养模式,助力培育新型人才。当前,高校正加强人工智能技能培训,通过校企合作、实践课程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同时,积极构建“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人工智能与各学科深度融合,加快培养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抓紧时代机遇,打造适应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劳动者队伍。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青年要以科学的就业观为指引,找准定位,通过终身学习,提升个人能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国家、高校、企业应协同发力,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与就业空间,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