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欣
在推动全民普法的工作中,传统媒体以其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等传播优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架起公益普法的桥梁,是责任,更是使命。随着媒体融合发展,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发挥自身优势,让法治新闻特别是普法新闻报道更精、更活、更有看头,成为传统媒体当下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2025年是“八五”普法收官之年,也是全民普法工作开展40周年。3月8日,《202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提出,将制定法治宣传教育法,其中明确国家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法治教育离不开普法宣传,而这正是传统纸质媒体的“老本行”。普法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阶段,相对于其他普法方式,传统媒体普法具有受众面广、内容易于接受、形式多样、权威性强等特点,作为传播法治声音的重要阵地,在普法报道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上,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全媒体时代下,人民群众对法治新闻报道、普法产品和服务有更高的期待和需求。从内容到角度,从渠道到载体,如何打破常规、创新出圈,是传统媒体寻求普法宣传突破的方向标。
一、开疆拓土,强化普法报道的服务性
长期以来,为增强普法报道的可读性,不少都市类传统媒体的法治新闻大多以违法犯罪类案件报道为主题。结合传统媒体自身发展需求,适应时代变化,拓展普法宣传报道领域势在必行。
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产经营……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困惑,法律都能给出答案,它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以此为启示,何不在普法报道的服务性上多做做文章?普法既要“大水漫灌”,也要“精准滴灌”,新闻媒体需要与社会法治需求相契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提供不同的法治宣传内容,实现普法报道领域的横向拓展、纵向发掘。比如,对于校园群体,注重宣传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对于老年人群体,防范电信诈骗、遗产继承、赡养抚养都是值得关注的普法重点;对于务工群体,法律援助、合理维权、劳动权益等法律知识必不可少。
这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可以是法治新闻的主要报道素材。新闻媒体将受众关心的热点、难点作为普法宣传的重点,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解读,剖析法律问题、社会热点,以主流媒体的立场,回应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司法关切,成为群众身边的“法律顾问”“普法搭子”。
二、内容为王,优化表达方式讲好故事
传播法治声音、讲好法治故事,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发现并挖掘好故事。普法报道兼具新闻性和法治性,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具有双重考验。特别是对于纸媒工作者,在缺少镜头语言的刻画和“加持”下,仅靠落笔成章如何讲好普法故事,是挑战,也是磨砺。
新闻报道的根基在基层、力量在基层。扎根下去,永远是挖掘鲜活素材的最优解。“谁执法谁普法”是国家机关实行的普法责任机制,虽然普法形式在革新,但执法部门搭建宣传台、发放法律材料进行面对面普法的方式仍很常见,然而见诸报端后呈现的效果却大多较为空洞。一次与一名普法工作负责人沟通,让笔者深受启发。对方讲述了一次在乡村开展的常规普法活动,形式虽再常见不过,却提到一个细节:“两三个孩子开心地骑着小车绕着普法宣传台转,口中用方言嘟囔着什么,仔细一听,是台上正在播放的法律知识顺口溜……”如果有记者在现场,这是多么难得且珍贵的普法素材!只有一头扎进现场、扎在一线,全方位了解新闻事实、人物、细节,才能无限接近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才有机会处处留心,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好。
除了扎下去,还需要适当“跳出来”。高举高打不如娓娓道来,讲好普法故事,新闻价值必须依托于一个好的表达方式,而故事化的表达就是最佳方式。法治新闻专业性强,时常涉及法律术语,记者需要同时具有强大的新闻思维和法治思维作支撑,“跳出来”以宏阔的视野对待新闻素材,吃透法律知识,才能在体现法律严谨性的基础上,确保法律知识的普及不走样、不失真,才能把“法言法语”转化为“民言民语”,甚至是乡音土话,让受众通过听得进、看得懂、记得住的方式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三、融媒发力,打造多元化普法场景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普法报道不是社会新闻的“专利”,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新媒体都可以成为普法宣传阵地。从实践来看,传统媒体纷纷构建“报、网、端、微、屏”新媒体矩阵,推动包括普法内容在内的新闻报道实现立体传播、多向传播和海量传播。融合发展下,新技术手段的引入,也让普法报道更加“有声有色”,强化了普法效果。
长远来看,全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要做活普法报道,不仅要树立融媒理念、建立用户思维和强化服务意识,还要在实践层面不断探索创新。用好各矩阵平台,推动构建分众化传播体系,考虑各个群体不同的法治需求,让受众获得法治报道的渠道更多、更精准,并尽可能参与到互动中来,把新闻报道做得更全面、更扎实。要权威发声引领主流舆论,针对网络上热点法治新闻引发的不同声音,特别是不实信息,配合深度解读报道以清谬误、明是非,敢于动真碰硬,有力引导舆论走向。充分发挥融媒交互式、多元化的体验优势,比如在常规普法报道中,政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多是扮演信源的角色,其实他们的工作与受众具有天然的亲近性,借助融媒技术并加以新闻策划,把他们从幕后邀请到台前,与受众“面对面”以案释法、答疑解惑,更有助于将“纸上的法”变成“身边的法”,释放更多的普法潜能。
普法报道体现的是法治的权威、新闻的力量,承担着记录法治进程、宣传法治理念、服务法治社会、传递法治精神的重要功能。传统媒体需要与时代同频,与浪潮共振,在扎实做好内容的基础上,创新传播方式,增强自身在普法宣传领域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汇聚生生不息、引人向善的普法微光,让法治的种子在人民群众心中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太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