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下午,我见到了晋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党组书记、主任,二级巡视员樊林奎。虽然时间已跨越38年,但讲起1987年10月2日《山西经济报》头版刊发的《发人深思的“承包”官司》时,他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稿件采写的全过程。看着手机里这篇稿件的照片,他嘴角浮现出笑意,仿佛又变回那个年轻记者:“当时我们可是当了回‘地下工作者’。”
1987年,樊林奎刚从山西财经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报社担任记者。那年9月底,报社收到读者来信,反映了临汾外贸肉联厂在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于是,他和时任总编室记者马正(原山西经济日报社常务副社长)“悄悄”前往临汾进行采访。到达临汾,他们住进了一家小旅馆,没有和肉联厂的上级主管部门联系,也没有通知当地记者站。肉联厂上级主管部门得知消息,希望不要刊发这篇稿件,但联系到樊林奎和马正时,采访已经完成。樊林奎说:“我和马正借口急着赶回太原,拒绝了他们的盛情款待。”他们回到太原的第二天,《发人深思的“承包”官司》和评论《万万不可“因噎废食”》就在《山西经济报》头版刊发。
“这是一起在临汾曾引起轰动的官司,它反映了承包经营中的一种‘现象’。对此,笔者只想客观地奉献给那些渴望了解改革,热心探索承包的人们,让他们给予公正的评价。”樊林奎和马正在文中写道。由于当时正处于改革探索期,稿件刊发后,不少企业职工、政策研究专家来信,对此事进行评价性讨论,也分享了对于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新观点。随后,报社为此开设专栏,让读者各抒己见。
当时还是初入新闻行业的年轻记者,看到稿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樊林奎十分振奋:“《发人深思的“承包”官司》见报后,临汾地委高度重视,邀请了报社常务副总编、临汾地区经贸局和企业负责人就这件事举行座谈会,统一思想。最终,承包人的名誉得以恢复,奖金也得到兑现。”1988年,《发人深思的“承包”官司》荣获“山西好新闻奖”。
樊林奎以报社为职业生涯的起点,从业17年间,他从记者、专版部副主任、城乡经济部主任、广告部主任、总编辑助理到副社长,“每个岗位都是全新的挑战,每一次角色转换都带来新的成长与突破。”回忆起在报社的岁月,樊林奎感慨万千。
2004年,樊林奎调整工作,从山西经济日报社调任至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后,先后担任晋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晋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等。樊林奎说,在报社工作期间积累的各种经验让他受益良多。
四十载笔耕不辍,万千字使命在肩。“愿山西经济日报社在新征程上,继续做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樊林奎说。
本报实习记者姚雅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