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山西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特刊

欧志强:古村星轨下的坚守,创新而有意义

  •   在媒体融合浪潮中,传统纸媒如何突破重围?山西经济日报社用一部部承载乡愁的纪录片给出了答案,不仅为自身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更为传统媒体转型树立了标杆。
      2023年春,第三十二届山西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山西经济日报社选送的新闻纪录片《汾城镇》获一等奖,这个沉甸甸的大奖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自2022年起,山西经济日报社以“留住记忆、留住乡愁”为主题,组织人员深入山西20多个传统村落,推出18集系列纪录片,累计播放量突破2000万次。
      近日,记者对话山西经济日报社全媒体农业新闻部主任、导演欧志强,揭秘这场文化传承背后的创新实践。
      “我们不是在拍摄纪录片,而是在与时间赛跑。”欧志强目光穿过玻璃幕墙望向龙城太原的万家灯火。在他的镜头语言里,汾城镇斑驳的城墙会说话,丁村古宅的雕花窗棂流淌着光阴的故事,而那些即将消失的农耕技艺,正在4K超清画面中获得永生。
      “项目启动时,我们只有5个人、一台相机和一颗敬畏文化的心。”欧志强回忆。
      2022年,面对资金短缺、技术薄弱等质疑,山西经济日报社委会毅然投资购买设备,组建起老中青结合的摄制团队。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报社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更为报社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摄制团队以“一村一策”为原则,从11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精选典型,围绕“四个一”(遗址、村落、寺庙、非遗)构建叙事框架,用镜头记录三晋大地的深厚文化底蕴。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但城镇化让它们面临消亡风险。”欧志强表示。在得胜堡村,摄制团队需在零下26℃的严寒中抢拍日出;在王化沟村,团队成员帮村民扛葱干活……“正是这些细节,让纪录片有了温度。”他认为,镜头不仅要对准建筑,更要对准人物——如岳晚增60年坚守供销社的信念、解玉霞讲解元代观音像时的热泪等等。这些真实、感人的故事,让纪录片更加贴近观众,也更加深入人心,为报社的文化传承事业注入了新的动力。
      “我们打破了‘纪录片=长视频’的刻板印象。”欧志强告诉记者,系列纪录片通过山西经济日报社新媒体平台分发,采用“主推平台错峰发布”策略,单集最高转发量达60万次。在岳家寨集市,摄制团队用无人机穿越拍摄,意外触发“寻找失联无人机”的UGC互动,话题冲上本地热搜。这些创新的传播方式,不仅扩大了纪录片的影响力,更为报社的新媒体发展探索了新的路径。“这些实践让我和团队掌握了短视频时代的传播密码。”更让他感慨的是,“报社的支持让我们敢于突破——从长视频叙事到碎片化传播,从单向记录到互动共创,每一次转型都是媒体人技能的自我革新。”
      在欧志强眼里,传统媒体不是没落,而是需要找到新的赛道。展望未来,他动情地说:“是报社领导的远见与担当,让我们的镜头有了守护文明的力量。我期待山西经济日报社能够继续发扬‘古村星轨下的坚守’精神,不断探索媒体融合的新路径,为文化传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同时,欧志强祝愿报社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传统媒体转型发展树立新的标杆。

    本报记者翟步庭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14期

    • 第2025-07-13期

    • 第2025-07-12期

    • 第2025-07-11期

    • 第2025-07-10期

    • 第2025-07-09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7期

    • 第2025-07-06期

    • 第2025-07-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