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古高速古交出口下高速后,一辆辆重型货运车辆经行匝道,往北绕城线方向驶去;川流而出的客车等小型车辆则沿南线,驶入市区通行路线,客、货车各行其道,秩序井然。自太古高速公路出口路网提质优化匝道工程完工后,跑货运的阎建平就调整了经古交去往娄烦的行车路线,不再走容易堵车的省道104三岔口至寨上新村段,而是经匝道分流,直接上北绕城线。“客、货车辆分流后,车走起来顺得很,能节省不少时间。”阎建平说。
城市发展,道路先行。太古高速公路出口路网提质优化匝道工程,北绕城线(古钢汾河大桥—高速口段)项目,梭白线,原相矿运煤专线项目……近期,在古交市12项重点项目集中交付中,道路交通项目占到50%。一系列“大手笔”的交通项目先后建设完成,古交市实现了全力打造内部通达通畅、外部联通开放的综合路网体系的年度工作目标,不仅让市民畅享出行便利,也为提升城市功能、扩大城市发展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通道路“堵点” 让出行畅起来
古交,汾河自西向东穿境42公里,三大支流大川河、原平河、屯兰河汇入汾河,构成了“一河三川”的地貌特征:其中丘陵山地占古交国土面积的95.8%,河川谷地仅占4.2%。长期以来,古交城市建设都局限在狭长的河川谷地里布局,交通面貌也因之发展缓慢。
出高速后,沿太古高速连接线一路向西,就是古交市区了。过去,常走这条线的司机,习惯把途经的“三岔口至寨上新村”段,称作“肠梗阻”路段,因为原本双向四车道的路宽,到这里“突变”为双向两车道。东往西来的车流,在此一下子“瘀滞”住了,成了交通“堵点”,也成了制约城市提质发展的“痛点”。
路网是一座城市的“筋骨”,极大地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古交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三岔口至寨上新村”拓宽改造工程,对上述路段由两车道拓宽为四车道,在确保公路畅通、消除交通安全隐患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为该市“东大门”片区的改造提供交通保障。
笔者从古交市交通运输局了解到,该项目分涉铁路部分和公路部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先对太兴铁路边坡征用拓宽,由铁路部门代建完成;第二阶段由古交市对拓宽后剩余的路基路面等组织完成。其中,涉铁路部分:对长约575米的铁路边坡进行收坡拓宽,建设桩板式挡墙、拱架护坡等。公路部分:路线全长850米,路基宽度20米,四车道建设标准,技术标准采用二级公路。
“马兰滩到梭峪段,堵车‘常态化’。这次将双向两车道拓宽为四车道,通行能力大增,化解了堵车难题。”家住马兰滩的韩东成,工作单位在梭峪乡,上下班往返时常遭遇堵车问题,让他头疼不已。今年,古交市在建设乡道“高镇线冷泉—梭峪公路”过程中,与国道241并线后形成四车道,解决国道241滩上至梭峪瓶颈路段造成的交通拥堵问题,给古交市西城居民出行带来极大便利。
实施客货“分流” 让交通快起来
古交市处于太原都市半小时通达圈,是吕梁山东麓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也是连接省城太原和晋西北的重要通道。以往境内干线公路,多沿汾河而建,未形成适应发展需要的网络布局,造成单线交通量大、道路超负荷使用的情况,并且往来运煤车辆扬尘也造成不容忽视的河域和市区环境污染。
鉴于以上状况及太古高速出口客、货车辆不分流,过境运煤车辆直通市区,直接影响城市形象、环境质量,高速出口拥堵频发,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古交市委、市政府充分调研,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作出了实施太古高速公路出口路网提质优化工程的决策,旨在实现高速出口至市区段的客、货车辆南北分流。据了解,该工程的子项目——匝道工程,全长1.23公里,共分A、B上下行分流匝道以及过渡段T匝道和H改线段,采用三级公路标准建设,目前已完工。
经太古高速公路出口匝道分流后,货运车辆就驶上了北绕城线。在北绕城线工程项目中,施工单位对该通道的边山公路段,配套完成了道路、照明、交通标志设置、信号灯安装等工程。作为承载货车交通流量的主要公路,消除了技术层面上的通行安全隐患,提高了道路品质及通行服务能力,与此同时,梭白线、原相矿运煤专线的建成,有效缓解了运输带来的环境污染。
而为画好货车绕城交通“圈”,古交市南绕城线也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其中,高镇线(高升—屯村二级公路)改建工程,起点在桃园街道高升村西接国道G241,终点在屯村南,顺接屯太线和县道古岔线,是南绕城线连接屯兰川和原平川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路线全长7.072公里,实现了“一河三川”的横向贯通,与已完工通车的屯太线和正在建设的冷梭线(高镇线冷泉—梭峪公路)等,共同构成南过境通道,实现国道339、国道241、省道104、县道古岔线等干线公路的路网联通。
构建交通“大网” 让城市好起来
金秋时节,古交境内层林尽染,山乡风景如画。旅游公路像一条彩带,从古交市与娄烦县交界的岔口乡阳湾村的山垭口悠然地飘了下来,一路延伸,一直飘向革命老区关头村。行驶在“彩虹路”上,以路引景,景连成片,远观青山如黛、逶迤连绵、“大风车”徐徐转动;近观村舍依依、牛羊成群,一幅美丽的生态田园画卷跃然眼前。
这是去年10月完工的黄河板块旅游公路古交至岔口公路改建项目,起点位于滩上桥,与古交市区和红豆山庄(3A景区)相连,沿既有公路改造,终点位于古交娄烦交界处,与娄烦境内塔米线相接,进而连通云顶山、高君宇故居和庞泉沟等景区,共同构成山西省三大板块旅游公路黄河板块中的规划支线。沿线串联古交市关头革命教育基地(晋绥八分区机关旧址)、红色老区文化农业园、二龙山等景区景点,是古交市的一条集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为一体的干线通道、风景通道、出口通道。
不仅如此,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古交南北两大旅游“公路圈”雏形初现。其中,南部旅游通道:梅洞沟—关头—草庄头—水益—麻家口—武家庄—岔口—关头—古交娄烦界,古交境内全长108公里,沿线有石千峰林区、御道川水库、草辛线风光、岩茶农业示范点,并与晋源区、万柏林区、娄烦县景区景点串联。北部旅游通道:太古高速出口—扫石—角子崖—吾儿峁—河口—曹坪,全长55公里,串联起汾河二库上游、福山森林康养基地、黄龙峡、抽水蓄能水库(拟建)、温家山杏林等景区景点。
此外,随着太原西北二环高速公路的建成、古交—娄烦—方山高速公路的开工,以及国道208线西关口至李家社段一级公路、国道339线清徐东于至古交李家社段一级公路、岚马线汾河水库改线段等项目的有序推进,古交市将构建起“十字高速、一环绕城、三川互通”的交通大格局,其在山西中部城市群的重要枢纽地位也愈加突出。
路网建设承载着百姓民生的幸福期盼,更牵引着一座城市发展的步伐。如今,在推动古交市路网形成升级的建设中,古交市交通部门积极与过境省高速、省道规划等上级公路部门申报对接,适时地将市辖境内道路建设融入省网省道建设,在建好“主动脉”的同时,衔接好“毛细血管”,织密道路“网络”,扩大交通“圈子”。
一个个交通重点项目的实施,正切实改善着当地城市面貌,让老百姓享受便利的同时,也为古交市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非常时期、战时标准、超常举措”,古交正以大格局、高标准、“大手笔”融通古交从“二次创业”向“二次腾飞”新动脉,创新推动城市发展,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笃行不怠,阔步向前。
(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