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专刊

春节来临

丁鹤军

  •   在新桃换旧符、来去匆匆的斑驳岁月中,不知不觉年轮加圈,又是一年辞旧时,又是一年迎春到。
      孩提时代不识愁滋味。童年的春节虽然显得寒酸,但在我心中快乐而真实,明媚而温暖。
      期末考试结束,返回学校取到成绩报告单,放寒假了,就开始扳着手指头数日子,对春节充满了期待、渴望和梦想。那时,苏北里下河农村的生活水平不是很高,父母收入低,家里日子也不富裕。但“小孩子盼过年”,春节满含着温馨和抚慰,意味着欢快和幸福。不仅有好吃的东西能满足贪吃的小嘴巴,还有崭新的衣裳可以向小朋友们显摆;不仅有小串串鞭炮噼里啪啦地“连环响”,还可以拿着崭新的毛票压岁钱,昂首挺胸地走到村里大街上的摊铺前,欢天喜地的过上一把购物的瘾……
      踏进腊月,农事已罢。农家的屋檐底下晾晒起腌制的咸鱼、腊肉,村里供销社的货架上面拉起了道道细绳,悬挂着各色各样粘贴着号码的年画,街头上熙熙攘攘、喜气洋洋的人潮提兜跨篮忙乎置办着年货,杀年猪、舂米粉、磨豆腐、蒸馒头,我们用在铁匠铺打制的小刀,专心细致地刻“封门钱”……浓浓的年味就这样弥漫开来了。腊月二十三是老家的小年,二十四是“扫尘日”,有“掸尘”的习俗。父亲总是披一件脏旧的衣服,竹竿上绑一个新扫把,打扫房屋角落里的蜘蛛网和灰尘,茅屋陋室,内外焕然一新,一尘不染。
      故乡的春节,就在这样的喜庆中和干净里拉开了序幕。
      除夕傍晚,对联张贴在千家万户的门楣上,邻居不再走动往来,开始张罗起年夜饭。村里“噼啪噼啪”的鞭炮声陆陆续续地响起,天也渐渐黑了下来,“二踢脚”尖叫着飞上了天空,夜空中偶尔有绚丽的礼花怒放着,我和妹妹站在天井里仰望着明净的天空,开心地听着、看着,享受着这乡村难得的美景!
      灯火摇曳,辞旧迎新,一家人围着八仙桌举杯相庆,把酒言欢。忙碌了一年,辛苦了一年,围着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共叙天伦之
      乐,其乐融融。必不可少的
      是一盘象征年年有余的红烧
      鱼,三十晚上是不让动筷子
      吃的。但奶奶酿制的醪糟
      酒,很甘很甜,爸妈破例让
      我和妹妹尝上一点儿。
      拜年是农村特有的一道风情画。大年初一早上,天色微明,我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和喜悦,美滋滋地从枕头底下拽出父母亲准备好的红包,穿上新衣早早起床。父亲不迷信,但开门先要放“开门炮”,而后在自家堂屋里焚香烧烛,虔诚地拜上几拜,希望新的一年大吉大利,我和妹妹噤若寒蝉,毕恭毕敬地站在一边看着。吃过早餐,人们三五成群、走街串巷到生产队里的农家开始串门拜年。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淡淡的鞭炮火药味,增加了年的味道。色泽鲜明的春联,迎风飘扬的“封门钱”,交相辉映,红红火火。孩童的嬉笑声、小商贩的叫卖声、零星的鞭炮声,街头喧嚷,人头攒动,小村庄变得生动和沸腾了,一派喜庆的氛围。好客的主人热情地抓一把花生、葵花子招呼来拜年的客人,日常关系热乎的还会给小孩两毛、五毛压岁钱,但这钱父母是要收回去的,因为还要回赠他们的孩子,于是更多地像是一种礼节了。只有外公、外婆给的两元压岁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压岁钱,自己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和使用权。
      传说麒麟所到之处必带来五谷丰收,老幼安宁。所以在新春期间,故乡传统的贺岁动物是麒麟,有“送麒麟”队伍叮咚锣鼓登门参拜,道吉说祥。所到之处,主家必然燃放鞭炮,希望今年能够吉祥如意,招财进宝,大方地把糖果、花生撒向看热闹的人群,兴奋的我们一群小孩争相哄抢,尖声喊叫……
      脚步匆匆人难留,故乡闹春在梦中。
      目前,我常年在外地,无法舍弃遥远的家乡,那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在那里有我难忘的欢乐和惆怅,让我魂牵梦萦。在繁华的都市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有妻儿相伴过年,但每每听着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看着“春晚”一片热闹喜庆,我便想着远在家乡的亲人们,我仿佛闻到了咸鱼那诱人的香味,看到了他们眺望和期盼的身影……
      新年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承载着亲情与乡愁,伴着我们成长,带给我们无限的温暖和感怀……

      (作者单位:省公路局)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2-01期

    • 第2024-01-25期

    • 第2024-01-18期

    • 第2024-01-11期

    • 第2024-01-04期

    • 第2023-12-27期

    • 第2023-12-21期

    • 第2023-12-14期

    • 第2023-12-07期

    • 第2023-11-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