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省作协组织清徐采风,我有感写了一篇美食文章《一食百搭沾片子》,发表在故乡高邮的《汪迷部落》公众号上,南方人怎么也没有想明白面食还可以有这样吃法,稀罕、诧异、纳闷,甚至朋友在微信里留语音,询问山西的面食还有没有更特别的,我秒回信:碗托。
碗托?朋友雾里看花,不知所以然,摸不着头脑。
是的,就是碗托。是在山西的街头巷尾常见的一种特色的当家花旦小吃,可主可副、可冷可热、可煎可炒。在山西生活多年,几乎走遍了山西的山山水水,尝遍了各地制作的碗托。地域不同,工艺有别,原材料虽是一样,却是风味迥然。颇负盛名,独树一帜,具有代表性的,当数晋中的平遥碗托,喜好荞麦面和白面混搭制作;吕梁的柳林碗托,偏爱荞麦面制作;忻州的保德碗托,醉心于去粗留细、去黑留白的荞麦粉制作。
碗托起源何时,何处而来,我查了度娘:西晋初年,匈奴人内迁,但遭到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纷纷揭竿而起。可是由于条件艰苦,粮食不足,就把干饭改稀饭,把荞麦磨碎后,熬粥喝。一次几个军士外出,误了饭时,回来后,荞面粥已凝结成块,用手压压,干硬干硬的,几个士兵就把碗内的凉荞面块用手扒了下来,撒了一些调料,并调以醋、蒜泥,味道非常好吃。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便成就了今天的碗托。看来,碗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典故。
碗托,碗托,顾名思义是以碗为模子,拔出一个和碗形状相似的“托”来。一般选用阔口浅底的碗,把面稀释搅成糊状,上锅蒸熟。碗托软颤颤的,晶莹光亮,粉白微青,质地细嫩,柔软光滑。
我血糖偏高,碗托低糖、低脂肪,是理想的控糖食品,吃得也频繁,但具体操作方法,还真有点说不清楚,应该简单易做吧!碗托好吃,主要还是蘸汤,甚而有独家秘制料汁。碗托关乎着口感,汤汁关乎着味道。一般是用醋、蒜泥等调制好的汤料倒入碗中,然后根据个人的喜好加入油炸辣椒、黄瓜丝、香菜、芝麻碎等。讲究的,也有以麻花、肉食调配食之。
故乡的亲友到山西,我都安排在经营山西特色的菜馆,首道菜肴一定选择人人一份的碗托,价廉物美,先尝为快。但酒店的碗托似乎比路边小摊的口感口味差了几许,如同在高邮吃阳春面一样,小摊面馆比大酒店的味道要接地气,更有浓郁的特色和饱满的口感。在山西随便去一个城市,一方长小桌,几只长木板的矮凳子,都有露天所设的卖碗托小摊位,碗托口口相对堆叠出市井的烟火气息,这样的氛围里,似乎更能吃出生命里那种久违的味道。晾凉后的碗托,用刀沿碗边剥离后,再划成扁扁的菱形小块,或改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浇上辣椒油、山西老陈醋,再拌上一些黄瓜丝和花生碎,尔后用拿一根一头削尖的短而细的小竹签往碗里一扎,刺向碗托块儿,挑着吃,颇有童真童趣。入口清爽、滑软、筋绵,淡淡的荞麦面香所特有味道就弥漫在舌尖,回味无穷。
节假日居家,懒得动手做要洗要切要煮要炖的饭菜,简单来一盘豆芽炒碗托。豆芽的脆嫩与碗托的柔韧相结合,既保留了荞麦面的原有风味,又增添了豆芽的清香,是一道既能享受美食,又能兼顾健康,说是主食也可以,当副食的一盘菜也行。
炎炎夏日,凉拌碗托,避夏降温,清热解暑;寒风凛冽的冬季,一碗热炒的碗托,也是温暖身心的美食。
山西地方小吃,一碗乾坤藏碗托,百食不厌。
(作者单位:省公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