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文苑

问道老子

梁孟华

  •   有人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为了使身体和灵魂真正地行走在路上,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们约起了好友黄杰兄和梁姐,一行五人从运城出发,途径三门峡,一路向东,满载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心情问道栾川老君山。
      从早晨开始,尽管只有270公里的路程,但道路多变:忽而高速,大道如砥;忽而国省,蜿蜒曲折;忽而山路,险象环生。也许是老子的考验:时有山石滚落,时有暴雨倾盆,时有太阳如斗……一路走走停停,当晚抵达栾川县城。
      第二天,我们一行五人怀着朝拜的心情急不可耐地来到老君山下。一种神秘,一种肃穆,一种庄严,一种圣洁裹遍全身。上之清清者,几朵白云在飞,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正站在紫气升腾、古木参天的山峰顶端颔首示意,手指苍天,向天下问道的芸芸众生们指点出尘迷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一指,就是悠悠2500年。
      顺着老子所指的方向,我久已懒惰而麻木的灵魂再一次被“暴走”:我仿佛听到了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那棵李子树下那声嘹亮的啼哭。我似乎看到了2500年以来各个历史角落关于老子的众说纷纭:老子的母亲怀胎八十一载后,在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的一棵李子树下生下老子,故而姓李。老子初出生时,因为白发白须貌似老头,就被世人称为老子,加之老子大耳垂肩,又叫“李耳”,谥号老聃……
      就是这位天生异相的圣人,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官”,也就是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之职,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天文、地理,无所不学,《诗》《书》《易》《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无所不习,终集天下之文,读天下之书,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以仅有一部五千字的《道德经》成为了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拿到了得道成仙的“通行证”,架起了通往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云中天梯。
      顺着这架云梯,老子逆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飓风,把《道德经》这面代表着中华民族主题文化的旗帜高高地插在世界文明的主峰,而这面猎猎飘扬旗帜上经纬交织的道法自然,足以让还在爱琴海边散步,苦思冥想着神的力量的古希腊哲学家们汗颜和惶恐;足以让还在波光粼粼的恒河岸畔打坐,思考着天帝统治一切的印度哲学家们仰望和凝视……
      老子,就这样走进世界;老子,就这样走进我们。然后,在世人的仰望和凝视中,叩关出发,放下一切的名利欲望,放下了五千个方块汉字的雄辉厚重,倒骑青牛,一路逍遥,踩着秦汉的瓦砾,走过唐宋明清的废墟,沿着2500年的方向,从有走向无,又从无走向有……
      为了最快的登上山顶,既不耽误饱览“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老君山美景,又不耽误我们以一颗虔诚之心朝拜老子的夙愿。我们一致议定先乘“中灵”索道直达中天门,海拔1860米,然后再拾阶而上,登上老君山的最高处,海拔2227米的金顶。当我们乘坐着缆车,腾云驾雾一般地来到中天门,中天门下,老子骑牛相迎,万众伏地跪拜。远视云蒸霞蔚,藏山匿峰;近观雾气缭绕,五米之内,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沿着登山盘道,我们坚持以“正汝形,一汝视,摄汝知,正汝度”的老子点化,每人手执竹杖奋力向上;二千九百九十九级台阶周围蝶飞蜂舞,松鼠嬉戏,山风过处,听涛观景,凭高远眺,不能不醉在“天连五岳全雄晋,地接九州巍伏牛”之中。登老君山,从灵官殿出发,山路蜿蜒数十里,行进中随处可见悬崖峭壁,石径崎岖。当穿过洞天福地,行走在云景天路,遨游在十里画屏的高空栈道上,犹如走在空中,仰望云际,一线天开,俯视脚下,万丈幽谷。在如履薄冰,亦步亦趋中,感受着老子的千年气场,体会着“虚怀若谷、恬淡素朴、清净虚空、上善若水”的华夏文化襟怀;对白着散布在大山皱褶深处“道行天下,德润古今、尊道贵德、天人合一”中华精粹文化的不老灵魂。
      一个人终因一部《道德经》站在了2200米的海拔高度,一座山终因一个人而成了一座世界名山,一个道教文化的圣地。而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凡人却站在历史巨人的肩上,来分享老子的智慧和思想,享受着“一览众山小”的民族瑰丽和文化奇异。当我们心对心地聆听这位老者、尊者、智者、长者、友者的肺腑之言“天道自然、人道守中、治道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些巨大的历史回响,这种恬淡又怎能不让我们喧嚣的内心宁静;这种智慧,又怎能不让我们本已迷失的心性澄明和强大。
      走近老子,我们才感觉圣人从来就没有走远,他就在我们身边。我至今还能记起初中课堂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至今还能背诵“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原文。所以说,老子不知所踪,但他又无处不在:如粗布暖身,如春风沐体,如清泉濯心。走进老子,才知五千言的《道德经》以简洁征服世界,以宏阔折服世人,以深邃达济天下,以修养生息的道德之力开启了西汉之初的文景之治;以轻徭薄赋的黄老之术打开了初唐时期贞观之治的盛世图景。
      走进老子,我才知道,他把宇宙万物的演变归纳为天地之间一个大写的中华汉字,那就是“道”。走进老子,我才知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恒久绵长的自然法则需要我们遵循执行。走进老子,我们才知道:“上善若水”惟有“守柔”制刚,居后不争,才能换得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源远流长。走进老子,我才知道,文圣孔子曾两次问礼老子,尽管两位巨人的对话声音很小、很小,可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已经清楚地听到。走进老子,才知道《道德经》是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智慧涌流,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正是这口“井泉”才构建了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2500年一直滋润着浩瀚博大的中华文化,成了所有中国人身上汩汩流淌、无法割舍的文化基因。
      老子,这位古老的智者,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熠熠生辉。他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心灵。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我们更应停下匆忙的脚步,聆听老子的教诲,感悟“道”的真谛。让我们怀揣着对老子的敬仰,在人生的道路上,以平和之心面对得失,以无为之为成就有为,书写属于我们自己人生的绚丽华章。

      (作者单位:运城公路分局)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0-17期

    • 第2024-10-10期

    • 第2024-09-26期

    • 第2024-09-20期

    • 第2024-09-12期

    • 第2024-09-05期

    • 第2024-08-29期

    • 第2024-08-22期

    • 第2024-08-15期

    • 第2024-08-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