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站在田野里,满目看到的是家乡周边的山岭沟壑上,风力发电机的高高风塔屹立在山巅,徐徐从容转动,发出“唰唰”的响声,把洁净而强大的电流输送到祖国的四面八方。从风匣到风电,走过的是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变化的也不仅是沧海桑田里的岁月。
从小到大,家里做饭使用的吹风工具,我至少经历过三种:最早便是风匣,风匣有大有小,有单拉杆,也有双拉杆,全都是木制的。就是一个长方形的小箱子,里边有活塞,牵动着推拉板,推拉板四周固定有鸡毛,拉动起来,可以为锅灶送风旺火,保证一日三餐。
而我家的那个大风匣,可能质量本身就不高,也许年长日久的使用,它就像一个病弱无力,又患了支气管炎的老人在喘息:吱—呼哒哒,吱—呼哒哒,吹出来的火也是气息奄奄,做一顿饭,让人好费力气,也好生着急。后来,有个河南南阳的木匠来我们家,做了一个挺好用的风匣,才解决了我们家多年做饭的麻烦。再后来曾用过一段手摇风轮,样子像个大蜗牛,有个摇把,是齿轮传动,人手摇动转一圈,里面的风叶跟着转几圈,手摇有风,手停风止。和风匣相比,所不同的只是由人手来回直拉,变成了转圈摇动,由风匣的“咚嗒”声变成了风轮的“呼噜”声。最后用上电动鼓风机,这东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有的。自从使用了电动鼓风机,以前做饭要两个人忙碌,一个在锅灶前烧火,一个在锅台上操作。有了电动鼓风机,电门一开,“嗡嗡”声响起,锅灶里的火苗就“呼呼”往上窜,完全可以一个人做饭,整整节省了一个劳动力。父亲曾开过豆腐坊,烧火煮豆浆,那是做豆腐耗时最长也最为辛劳的事。那一大锅的豆汁,常常是他和母亲轮换着拉风匣,人劳累不说,有时因为火不给力,还影响豆腐的口感,父亲因此常常生闷气。自从用上了电动鼓风机,需要大火,电门开足使劲吹;需要小火,开到低档慢慢吹。有了电动鼓风机的全力协助,父亲的豆腐做的开心而惬意。为此父亲高兴的时候,就会哼起蒲剧《徐策跑城》里的唱段:
往日行走走不动,今日行走快似风。
三步当做两步走,两步当做一步行。
急急忙忙朝前奔,老夫上殿把本升。
在父亲看来,祖祖辈辈的庄稼人,在农家院落,土台灶前,点火烧柴,烟熏火燎不知道多少辈了,如今咱平民百姓能用上电动鼓风机,还有电磨磨面,电灯照明。过去喊了多少年的“电灯电话”,如今真的实现了,这是多大的变化呀!可惜他去世的早,如果活到现在,还可以享受更多现代化的便利,说不定还会唱出更多他喜欢的蒲剧老唱段!
还有让父亲想不到的事,随着国家推行环保理念,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今满山遍野,山上沟边,树立起了高大巨轮的风车。小时候,读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童话《风车》,觉得那个风车下的磨坊,带给我无穷的幻想。我第一次知道风车,就是从这个童话里,想着那遥远的外国,离我们简直是太远了,也因此对那童话中的风车,一直有种特别的向往。
十几年前我去欧洲旅游,在荷兰的景区,见过很多保留下来的老风车,大多都是木质的扇叶。风塔也并不是很高,可能和那里的海平面低有关。利用风能主要从事引水、磨面、碾米等。我们参观的时候,这些全都成了历史博物馆中的一部分。
其实,对风能的利用,最早应该是在我们中国,从神话传说中可略知一二。风婆婆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神祗,流行于河北省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北方一些地方。民间认为,风神主风,不少地方建有风神庙。而风匣应该是风婆婆最早制造的服务人间的造风工具。她居住在天上,象征为风神,是可以加速飞行,力大无比,可以呼风唤雨的神婆。风神风婆婆又有黑风怪的别称,在《西游记》里,孙悟空加入取经队伍后遇到的第一个挑战。黑风怪就是那个贪财的金池长老的邻居,起初心眼还是不错的,看见邻居家失火了跑来救火,可是看见锦阑袈裟后就改做趁火打劫的贼了。黑风怪实力还是挺大的,和孙悟空斗了数十回合,不分胜负。孙悟空很是无奈,后来还是去南海请了观音菩萨才搞定的。三个妖精遇上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可就倒霉了。唐僧与虎力大仙斗法行雨,孙悟空请风婆婆和雷公电母以及四海龙王相助,赢了妖精。风婆婆的传说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古代先人很早就重视风能的利用。只是因为受到当时生产力条件限制,人们只能把它寄托在想象中,编成神话传说,借助神力以实现心中的理想和愿望。而风匣的发明和创造,却是真真切切实现了人们的心愿,也极大促进风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利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在已经极大地利用风能造福人类,这是风匣作用远远不可比拟的,更是古人万万不会想到的。现代风力发电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它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再透过增速机将旋转的速度提升,来促使发电机发电。依据目前的风车技术,大约是每秒三公尺的微风速度便可以开始发电。当风吹向桨叶时,桨叶上产生气动力驱动风轮转动。桨叶的材料要求强度高、重量轻,多用玻璃钢或其他复合材料如碳纤维来制造。
谁能想到,现在家乡的山冈上,也竖起了风车,远比在童话书里看到的更漂亮。那几十米高的圆柱体,直插云霄,巨大的风叶薄如蝉翼。一年四季,不停旋转;白天黑夜,不停不歇。春天和春风和唱,夏天与夏雨同歌,秋天共秋阳欢欣,冬天携冬雪飞舞。蓝天白云里,它写下无数个圆满;星夜河汉中,它点亮崭新的黎明。那铁塔牵出的一根根电线,像乐谱般画在山间和田野,把电流送给需要的地方。这风轮转呀转,它与大地的庄稼一同经历风霜苦雨,也陪伴辛勤的农人耕耘收获。农人把劳动所得累累果实带回家,它也把源源不竭的强大电力送向四面八方。工厂的车间工人忙碌,机声隆隆;学校的教室夜如白昼,书声朗朗;农家的厨房窗明几净,饭菜飘香。再也听不见风匣的“咚哒”声,人手摇风轮疲惫的叹息,再看不见母亲烟熏火燎疲惫做饭的身影。想必,在天堂里的父亲,也许能看到家乡如今遍布山野的发电风车,是不是又该唱起他喜欢的蒲剧老唱段呢……
(作者单位:平陆县交通运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