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写一部中国建路辉煌史,起点在哪里呢?平陆县黄河北岸,有一条世界最早的人工道路,位于中条山腹地,因平陆古称虞国而得名虞坂古道。虞坂古道同时也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一条公路,这条路在2200多年前的周代已经是南北要冲,到1956年才完全废弃,路基也逐渐湮没于荒烟蔓草,直到2005年,依照国家文物发掘保护计划,虞坂古道被重新清理出来。2013年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名单,虞坂古道单独在列。之所以能在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历史遗存中,占有一个国宝级的席位,只因为这条路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太多信息。
山西运城自古出盐,而盐是古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必需品,堪比今日之能源,为了盐能运出,当权者决定在巍峨耸立的中条山上开出一条能供车马通行的“高速路”。《孟子》中记载“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虞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平陆人,发明了让人类脱离山洞地穴住宿的版筑术。为了凿开青山硬石,傅说指挥人水火并用,将白矾、盐、硝放在石头上烧,然后用水浇,石头龟裂后就一层层凿开。到了冬天的时候,修路的人们在白天直接把水灌进石头缝里,晚上气温降低,水结冰膨胀,就把石头撑开了,原理简单却费时费工。历经千辛万苦,一条在岩石中开凿的运盐古道纵贯条山,沿用两千多年。
“九曲黄河万里沙,万里黄河渡口多”,如果说,黄河是一条巨龙,那么黄河沿岸的古渡口就是龙身上的鳞甲。其实,这句话还应该这样说,黄河割断两岸,渡口让天堑近在咫尺。平陆县境内还有著名的茅津渡和太阳渡等古渡口,古时运盐人沿虞坂古道将盐运至渡口,再过黄河,进中原,平陆的重要战略位置可见一斑。
茅津渡设渡时间最早,最早可以推算到商代,与风陵渡、大禹渡并称为黄河三大古渡,三大古渡之中,茅津为最。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云:“陕城北对茅城,故名茅亭,茅戌邑也,津亦取名。”此为茅津的由来。据《平陆县志》载:“茅津地当水陆要冲,晋豫两省通衢,冠盖之络绎,商旅之辐辏,三晋运盐尤为孔道。”据载,茅津在春秋战国时,已形成渡口,且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三晋屏藩”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随着公路建设的完善,现在的茅津渡已卸下渡口之重任,成为文化旅游景点,常有游轮载着游客泛舟于黄河之上,领略祖国大好河山。
往事越千年,历史终究会翻开新的篇章。
209国道,是运城人最耳熟能详的一条主干道。这条始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道,从时光深处穿行而来,见证了河东大地上的交通巨变。1954年,现209国道运城至三门峡段初具雏形,历经多次重修改建,这条源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泥土路胚,变成了宽7.5米的泥石路面国道线,又变成12米宽的柏油路,最终变成双向六车道的高等级公路。
1998年6月,运城至三门峡高速开工,历经三年多的紧张建设,于2001年10月18日剪彩通车,是山西省唯一一条盘山双向四车道全封闭高速公路。运三高速现在是侯平高速的一部分,北接大运高速公路、大运二级路,南至三门峡黄河大桥北引道,过桥后与310国道相接,是山西省通往中原及东南沿海地区的主要通道之一,对于推动山西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发展,加强晋豫两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黄河经济协作区的进一步繁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22年12月7日,随着最后一片T梁架设在三门峡公铁黄河大桥上,运三高速三门峡公铁黄河大桥连接线工程全线建成,晋豫两省间再添新通道。
2015年,依照《国家公路网规划》,国道522线建成开通,打开了平陆煤、铝矾土等矿产资源的运输通道,这是一条脱贫致富的路,也是祖祖辈辈居于深山百姓的希望之路,我有幸作为参建者见证了522线的贯通。
国道522线紧邻黄河,2018年,其中的60公里作为利用段被并入了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平陆段总长138.1公里,西与芮城段相连,东与夏县段相接。旅游路沿黄伸展,北边黄土塬沟壑延绵,南侧黄河水宽阔奔涌,春来桃花千亩,夏至莲开万朵,秋风送瓜果飘香,冬雪迎天鹅高歌。至此,富民之路无限延伸,“诗和远方”不再遥远。
以24.5公里的侯平高速、18.992公里的209国道为躯干,以黄河一号旅游路为两翼的平陆,像一只展翅的鲲鹏,镶嵌在祖国的版图
中,翱翔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2024年7月,横跨三门峡水库的米汤沟大桥完成建设,“高峡出平湖,一桥架南北”,古老平陆美丽的山水间,将再添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个项目结束,我即将奔赴新的工地和岗位,《沁园春》一曲,记录新的开始,也鞭策自己莫忘初心,勇毅前行。“又是寒秋,大河东去。独立桥头,看顽童嬉笑,倦鸟归林,雾霭沉沉,静水深流,沙鸥南集,雁阵北行,万类霜天竞自由。
新时代,江山总如画,不问沉浮。莫追忆少年游,此时间风疾冷雨稠。任苍穹隐凤,碧宇藏龙,凡人心境,亦有鸿遒。往事千年,云桥飞架,不见旧日王与侯。君知否,我亦有神笔,常作轻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