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前,村里一个同龄女孩对我说,你知道吗?咱村里人都羡慕你家呢,你家出了两个大学生,在村里独一无二,现在谁家孩子不好好学习,就拿你家为榜样,教训子女,向你和你弟弟学习,哪怕出一个大学生也好!
她说的是事实。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而家庭环境与家风、家教息息相关。我父亲生前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非常注重文化和教育,在尊重知识,崇尚教育的家风熏陶下,在父亲的谆谆教诲下,我与大弟弟努力学习,都考上了大学,鲤鱼跃龙门,改变了命运,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
父亲1959年参加工作,辗转陵川县多个乡村中学教学,1982年调回家乡晋城县大兴乡中学。父亲在陵川工作每月回家一次,在那个普遍不重视学习的年代,父亲每次回到家里都教我背诵一些古诗词,我童年的许多美好时光是在朗朗读书声中度过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许多简单易记的诗词就是父亲教我背会的。父亲还给我讲《乌鸦喝水》《孔融让梨》《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儿童故事,这些都是我最早受到的启蒙教育,它们像春雨润物无声地渗入我心田,催发文学的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促使我从小就对文字感兴趣,这兴趣伴随我一生。
我读小学期间,正是国家十年动乱的年代,“半工半读”,学校不怎么重视学习。父亲说,不管形势如何,不管别人学不学习,你一定要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做作业,千万别放松学习,肚里有墨水,将来做任何事情都有底气。父亲说,小学正是学业打基础的阶段,一定不要错过这黄金时间。父亲常口中念叨“家有黄金用斗量,不如送儿上学堂”这样的格言警句。多次聆听父亲的教导,我深深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懂得了文化知识对人一生的作用。大多数同学放学后把书包扔一边,不再看书,我却在饭后昏暗的煤油灯下看书做题写作业,没特殊情况上课从不请假,整个小学每次考试我都是班里数一数二的,父亲给我带回一些《红小兵》《少年文艺》等杂志,我爱不释手,常常吃饭睡觉还抱着看,里面故事趣味性强,知识丰富,我像一只蜜蜂贪婪地采集花粉蜜液,吸收了不少文学素养,这让我在小学乃至中学阶段,喜欢读书,喜欢作文,而且作文常受老师表扬。
1978年,我读初中,正赶上教育体制改革,我村的初中与邻村合并,读初中就得到外村,父亲说我,这孩子是个读书料,可是到邻村上学,离家三里远,一天四趟,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了。正好陵川县招收初中重点班,父亲建议我去考试。父亲在他们学校给我报了名,结果考上了,初中三年我就在离家五十里的陵川县附城公社上学。虽然离家远,一个月才回家一次,住宿简陋,伙食不好,三年几乎在学校没吃过一顿饱饭,但老师敬业,教书育人孜孜不倦,学生用功学习。我们是十年动乱后首届初中三年制学生,第一次使用全国统一教材,当时课外学习资料极少,老师提供的有限。父亲就骑自行车跑四十里远到晋城新华书店给我买来初中数理化全套学习资料,这在我们班是独一无二的,老师经常借用。
初中毕业后我考上了晋城一中。晋城一中是山西省首批重点高中。有人说考上晋城一中就等于一条腿迈进了大学门。在一中,考大学就是我们的目标,三年来同学都勤奋学习,从不敢掉以轻心。高考前两个月,我们一家子,父母和两个弟弟到学校看我,那时高考已进入倒计时,同学个个像拧紧的发条,绷得紧紧的。父母一遍遍叮嘱我,这个阶段要特别注意身体,多喝水,注意休息。中午我们一起在校外的小饭馆吃了饭,又在不远处的照相馆照了全家福。这次照相,是全家人唯一的一次合影。
高考三天,父亲每天骑自行车去学校看我。家到学校坡路多,炎炎七月,我想象不出父亲一路的艰辛,只是每天上午考完都能看到父亲在校门外等待的身影。第二天上午我考砸了数学,下考场后,在校门外见到父亲就大哭。父亲用他汗臭味的黏糊糊的手绢为我擦去脸上的泪,鼓励我镇静沉着,努力考好后三门。那天父亲一直等我下午考完地理,又给我一番鼓励,待我心情平静下来才离去。
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但关键处就那么几步。”回头看走过的路,父亲为我把握住了人生最关键的一步,初中让我去陵川读书,在我一生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正是在陵川的初中重点班里我学到了英语,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得以考上晋城一中,尔后考上大学,有了现在理想的工作和幸福的生活。比起在家务农的同龄人,我很幸运。
大弟弟读初中在大兴中学。父亲已在大兴中学任教。父亲对大弟说:你的学习由班主任和各科老师负责,我主要做好后勤保障,让你吃得饱,睡得香,不为生活担忧。父亲在他的宿舍里加了一张床,让大弟从学生宿舍搬出与他住一起。为了不互相影响,还在两床之间加了简陋的隔屏。每晚大弟下自习回去,父亲给大弟做简单夜宵,或是一碗拌汤,或者一个冲鸡蛋,或是一个烤红薯,或是焙的几片馍,还给大弟备下暖暖的洗脚水。夏天父亲把他的蚊帐挂在大弟的床上,而他自己整夜忍受蚊子的叮咬。冬天半夜一次次起来给大弟掖踢开的被子。正是父亲细致周到的照顾,无微不至的关心,使大弟能专心学习,心无旁骛,学习成绩一直在同年级里名列前茅。
一次,父亲看着《世界地图册》问大弟,德国是不是意大利的邻国?大弟含糊回答,大概是吧。父亲说,怎么能回答大概呢?学问是非常严谨的事,从没有“大概”一说,如果数学大概了,错个小数点,错个零,能行吗?一个小数点小到学习成绩,大到影响国家大事,怎么可以呢?父亲教导大弟回答问题要准确,学习要细心,知识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而积累的前提必须保证正确,大弟牢记父亲这一教导,学习更注重方法,注意一些细枝末节的知识点,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大弟都把精细作为做事的规矩和要求,受益匪浅,大弟还把这一要求传输给自己的孩子,教育孩子学习要有认真、细心、一丝不苟的态度。大弟的女儿学习成绩顶呱呱,去年考上了北京一所985大学的研究生,不能不说得益于良好的家
风家教这一因素。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好家风家教可以兴几代人,家风家教虽是一个家庭的事,又不仅仅是家庭的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兴旺与社会的繁荣昌盛密切相关。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是促进民族兴旺、国家繁盛的必要条件。父亲的家风在我家已得于传承,愿我家注重文化教育的良好家风一代代接续下去!
(作者单位:晋城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