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要闻

绛州署游记

吕成民

  假日里,阳光明媚,清风徐来,慕名来到了汾河岸畔的绛州古城,一睹“千年州署”的风采。
  来到七星坡前,这个当年的“衙坡”,依地势而建,左为平坡、右为石阶,可谓之千年前的“人车分流”,在七星坡上可登高观景,亦可席地而坐,面对戏台观戏,真是感叹古人能有如此的智慧和奇思妙想!
  沿着刻满岁月印痕、凹凸不平的石板,拾级而上,一步一步,仿佛在跨过一年又一年,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岁月更替、斗转星移,这条石坡道见证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沧海桑田……蓝天白云下,一座雄伟壮观的“鼓楼”映入眼帘,气势恢宏,此时,耳旁仿佛听到了穿越千年“咚咚,咚咚”的鼓声……穿过长长的楼门洞,来到了“绛州署”门前,在这个隋代以来的州治之所,如梦回千年一般,位列朝班与古人一起议事论政。
  穿过庄严的大门、仪门,视野豁然开阔,正前方便是巍巍的绛州大堂,左右两边,分设六曹,谓之司功参军、司仓参军、司法参军、司兵参军、司户参军、司士参军,职责涵盖了行政管理、军事、司法和人事等多个方面,确保州府事务能够有效运转。驻足其间,睹物思量,穿越历史的时空,身边仿佛尽是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办差的差官衙役。绛州大堂前,有玻璃罩起来的考古遗迹:唐地基、宋砖石、元坡道、明清墙体,静静地诉说着古绛州绵延千年的故事,让人感叹历史的如此厚重和代代传承。
  绛州大堂,始建于唐,原为绛州州守衙内正堂,高大宽阔,巍峨壮观,是我国现存唯一 一座面阔七间的州府大堂。按古代州衙正堂规制通常为五间,而绛州大堂独为七间,世间少有。当年,这里也曾旌旗猎猎、鼓角铮鸣,刀光剑影、金戈铁马。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命大将军张士贵在绛州设帐募军征兵,招兵处就设在州署衙门大堂内。“神勇收辽东”、“三箭定天山”的绛州龙门白袍将薛仁贵,随军征战,东征西讨,功勋卓著,为历代所传颂,戏文曰:“此人姓薛名礼字仁贵,娶妻柳氏,保王征东一十八载,官封平辽王。”大堂内壁镶嵌一石碑,刻印有“宋真宗御制文臣七条”碑,一曰清心,二曰奉公,三曰修德,四曰贵实,五曰明察,六曰劝课,七曰革弊。称得上是古代官员的廉政警示,提醒着历朝历代的州府官员,要公正廉明、励精图治、体恤治下百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时至今日,仍有着非常现实的教育意义。
  堂后是衙署后花园,名曰“绛守居园池”,是中国现存唯一的隋代官家园林!穿过后门,沿阶而下,便是“洄莲池”,池中植
  莲,碧波荡漾,鱼儿戏于其间,不时冒出水面,激起一圈一圈的涟漪……池南构亭,名“洄莲亭”,半架于池上,高耸似阁,歇山顶,三面皆窗,进深见方,亭外周匝石栏环绕。范仲淹题诗曰:“一泉西北来,群峰高下睹。”欧阳修也曾“尝闻绍述绛守居,偶来览登周四隅。”文人墨客在此以诗会友,谈笑风声,挥毫泼墨,于亭台楼阁间,留下了一个个传承千古的人间佳话!
  回转七星坡,站立坡顶,俯首坡底,便是“乐楼”。上下两层,上层耍皮影,下层唱大戏,人们就坐在这道石板坡上看戏,其乐融融。看过好多古戏台,皆是平地起台、台前平展,独台独院。唯有这绛州古戏台,因势而建,巧妙结合,独一无二。既是舟车人行的坡道,又是观戏的好场地,阶梯分明、层层错台,无论多少人,都能看到戏台上的长袖善舞、唱念做打。下得坡来,抚摸着“乐楼”布满层层裂纹的青砖,耳边传来熟悉的乡音。戏台上,《薛刚反唐》《杨门女将》《空城记》,唱不尽的家国情怀、忠孝节义;《苏三起解》《窦娥冤》《芦花》,道不完的人间疾苦、悲欢离合。千百年来,“你唱罢来我登场”,轮番上演,一时欢笑、一时泪洒、一时悲叹,真是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啊!
  走出好远,耳边仍隐隐约约传来,亭台楼阁上诗人们的万丈豪情、戏台上青衣花旦们的委婉唱腔、鼓楼上将士们的雷雷战鼓、大堂上衙役们的声声威武……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真是不虚此行!

  (作者单位:长直公路超限检测站)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29期

  • 第2025-05-22期

  • 第2025-05-15期

  • 第2025-05-09期

  • 第2025-05-01期

  • 第2025-04-24期

  • 第2025-04-17期

  • 第2025-04-10期

  • 第2025-04-03期

  • 第2025-03-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