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聚焦重点环节精准发力 夯实治超工作坚实防线

我省扎实推进“百吨王”货车专项整治

  本报讯 为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关于“百吨王”货车专项治理的部署要求,省厅联合省公安厅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各市迅速响应、精准发力,聚焦源头、路面、机制、技术四个重点环节,探索形成了一批切实管用、成效显著的治理做法,为规范道路货运秩序、保障公路运行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坚持源头严防
拧紧超限运输“第一道闸门”

  各地突出源头治理的基础性作用,聚焦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压实源头单位主体责任。一是实施重点企业分类摸排管理。忻州市对287家公示源头企业开展全覆盖排查,实行分类监管,确保责任到人、管控到位;晋城市要求所有源头企业对出厂货运车辆实施称重前置检查,并将货物清单、装载重量纳入信息化系统管理,实现“出厂必审、装载留痕”。二是完善源头监管制度。长治市推动建立出厂装载登记制度,发现违法立即追查源头责任,对屡次放行超限车辆的企业负责人依法问责;大同市在砂石料厂、煤矿等企业推行“三关管理”制度(装载关、开票关、出厂关),有效防止超限车辆出厂上路。三是加强源头宣传警示教育。各市普遍开展源头单位宣讲活动,送政策、讲法规、明后果,推动源头企业从“要我守法”向“我要守法”转变。

强化路面管控
构建立体式查控执法网络

  针对“百吨王”运输隐蔽性强、变化快、反侦查能力强等特点,各市统筹部署固定、流动、联合查控手段,提升现场治理效能。一是优化布控方式。大同市结合路网结构和重点物资流向,建立“固定+流动+错时”布控机制,重点查控煤炭、排矸等运输高频路段;怀仁市针对排煤渣运输“百吨王”频发问题,分析车辆轨迹,实施重点时段蹲守与流动布控相结合。二是提升执法精准度。晋城市依托称重系统、轨迹回传和视频监控等数据,开展高频车辆预警分析,精准投放稽查力量,提高查处效率。三是路警协同形成合力。忻州市实行“交通+交警+属地”联合布点巡查机制,在忻奇大道等重点路段机动巡查,严防因超载引发舆情事件;长治市推动联合执法常态化,联合开展错时夜查、突击整治等专项行动,有效压缩违法空间。

健全治理机制
推动多方协同形成闭环

  各地充分发挥治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推动部门协同、区域协作和属地管理高效融合。一是完善治理组织体系。各市普遍由交通部门牵头,联合公安、应急、城建、乡镇等多方组建专项工作专班,定期召开调度会议,统一部署行动计划与风险研判。二是推动属地部门共治共管。忻州市交通部门压实属地责任,牵头组织企业、交警、执法、乡镇等联合召开整治专项行动会,推动乡镇干部、企业人员全员参与;朔州市聚焦边界治理难题,推动平鲁区与朔城区联合治理煤场、园区,打通属地协作堵点。三是强化企业监管。大同市等地对煤矿企业、砂石料场等源头企业实行分片包保和联络机制,明确责任人、联系员、整改时限,确保运输环节纳入全过程治理。

加快科技赋能
推动治理手段智能化转型

  面向治理效能提升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各地不断深化科技治超应用,推动执法模式向“非现场、全天候、智能化”迈进。一是加快重点源头联网建设。晋城市全面推进重点源头企业科技治超设备接入平台,实现车辆进出实时监管、数据自动比对;忻州市同步开展系统调试、功能补全等提升工程,推动平台智能化水平持续升级。二是强化执法数据分析研判。晋城市依托卫星定位与重量监测、非现场执法等数据,开展大宗货运路线分析,提炼异常车辆“黑名单”,提升联合查控命中率。三是推动数据共用互认。部分地区正在探索交通、公安、应急、城建等部门间的系统对接与信息共享,建立以治超数据为基础的联合监管模型,助力全链条、全环节闭环治理。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6-12期

  • 第2025-06-05期

  • 第2025-05-29期

  • 第2025-05-22期

  • 第2025-05-15期

  • 第2025-05-09期

  • 第2025-05-01期

  • 第2025-04-24期

  • 第2025-04-17期

  • 第2025-04-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