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什么?信,相信,是无声无形却内心笃定的力量,是“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的相信且执着。仰,仰望,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国家大义的仰望。信仰是我们活着的确据,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底气,信是现在的光,仰是未来的路,是人心深处最真实的回应,藏在我们绽放的每一道皱纹开出的花里,不是看见光才往前走,而是往前走才看见光。
深秋的雨夜,天空如同打翻的墨砚,暴雨如注,豆大的雨点砸在地面,激起层层水花。娇小的身躯小心翼翼地走在回家的路上,雨水冲刷着街道,远处的景物在雨幕中若隐若现,一位戴着墨镜、手持盲杖的老爷爷正在雨中缓慢前行,红领巾少年快步走上前轻声说:“爷爷,我来帮您。”于是盲杖的两头一老一少就这样走着,突然间,少年猛地驻足,急切地说:“爷爷,前面有个井盖开着,太危险了,我们绕过去吧!”盲人爷爷却停下脚步,松开手中的盲杖。在少年惊讶的目光中:他蹲下身,伸出双手在泥泞中摸索,专注地寻找井盖的位置,用尽全身力气将井盖一点一点挪动直至严丝合缝。爷爷胸前一枚镰刀锤头的徽章在雨幕中熠熠生辉,少年的目光瞬间被吸引。深深雨夜,是谁把红色的种子悄然种下?谁又是谁的“引路人”?
昨日的少年已经长大,岁月最好的馈赠就是成长。那个少年就是我,带着对红色的期许,我在书中回望历史长河,感受着无数共产党人用热血与信仰铸就的一座座精神丰碑。井冈山的崇山峻岭间,祖国山河大一统的坚定信念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火燎原。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跨越千山万水,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以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时光流转,这些精神代代相传,从未褪色。遥想当年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用木船对抗钢铁烈炮凄惨壮烈,如今我们的055大驱直接把万吨巨舰开到挑事者家门口,当年银河号被掐断GPS,在茫茫的印度洋上漂泊了33天,今天我们的北斗卫星网把全球每一寸土地都照得透亮。从过去到现在,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铁飞驰,桥梁横跨江河,“嫦娥”奔月、“蛟龙”入海、“月壤”归仓、东风万里穿云,无人机疯魔而生,六代机首飞破局,震撼亮相……
信仰,是中国人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种。这簇火种始终迸发着穿透时空的炽热力量。当战争的炮弹落在离中国边境铁丝网50米的地方却不敢越界一寸,云南夜市的烧烤香飘到界河对岸,缅甸难民对着我们的万家灯火痴痴相望,打开地图可清晰看到伊朗距离我国只有1200公里,而中国的边境线却成为子弹绕着走的安全区,成为战火扑不灭的诺亚方舟,是谁?用血肉之躯把战火拦在国门之外?是谁?用脊梁骨撑起这太平盛世?是硬刚美国,一心报国的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是凭借一己之力解决14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袁隆平,是隐姓埋名三十载筑大国重器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是东奔西走筹借善款开设首所免费女子高中的张桂梅,是“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年仅19岁戍边战士陈祥榕,是与全家人一起筑“承平宁抗战纪念馆”的普通农民李铜,是他是她是他们,在征战的路上山川迸发出激昂,在前进的路上旗帜永远高扬,在爱国的路上忠诚升华为信仰。
当中国代表掷地有声说出“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这份底气与硬气,正是一代代中国人民用信仰浇筑的精神丰碑在新时代的回响,是无数共产党员、无数中国人对信仰的坚守与践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理想信念作出的深刻注脚。这簇凝聚着亿万人民信念的信仰之火,正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
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这抹红,是十四亿人心中永不褪色的图腾——它刻着“人民至上”的承诺,映着“复兴路上”的铿锵足迹,更在每一个平凡人的奋斗里,晕染出属于中国的壮阔画卷。当朝阳掠过天安门广场,那抹红正与东方的曙光融为一体,告诉世界:这就是信仰的颜色,这就是中国的力量!
(作者单位:山西交控集团太旧分公司寿阳收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