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乡土文化

关于电的随想

  现代社会,不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生活的人,离了电可以说是无法生活下去的。手机、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电扇、空调、抽油烟机、电脑、家用机器人……都需要用电来做动力。
  我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小的时候,人们最羡慕的一句话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形容那就是“共产主义生活”。那年月,父亲在南方工作,一年也回不了一次家,母亲在县医院工作忙,我和哥哥只好住在姥姥家。姥姥家离县城二十三里地,别说用电,进一趟县城都难。
  1959年,父亲为了照顾我们,放弃南方优越的条件调回老家工作,全家搬回老家居住。那时农村还没有电,从我上小学起,母亲每天早上起来要给我准备一盏煤油灯。就是用个小玻璃瓶,里面装上煤油,再做个灯芯,到了学校上晚自习用。家境比较困难的,甚至连煤油灯都没有,我的同桌是一个女孩,她每天得“借”我的灯光学习。
  直到1966年,离县城近的一些乡村通了电,记得通电那天,村里比过年还热闹。那时,主要是照明,家里没有任何电器,我家有台电子管收音机,是村里唯一的奢侈品,经常有邻居前来听广播,听戏剧……那时的电力非常紧张,一周停电几次是家常便饭,所以,即使用上了电,家家还得准备煤油灯以备停电使用。
  1969年,我参军到了部队,因我们是工程兵部队,施工都备有发电机,一旦驻地停电,就启动自备发电机。所以,停电情况比较少。1974年,部队移防到西安市,来到大城市,大家感到很新鲜,部队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可即使是西安这样的大城市,用电也难以保证。我们部队每周四是停电日,我所在连队是通信连,电台、总机都不能停,师部给我们配了两台小发电机,一旦停电就自己发电。1978年,我退役参加华北油田会战,后又参加塔里木石油会战。尽管那时国家用电还是比较紧张,但把石油会战列为一级用电单位。所以,从我到油田后,停电的机会很少,基本满足生产生活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们也步入了新时代,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上马了一些国家骨干电厂,以及核电、三峡这样的大电站等工程,还有各种小水电星罗棋布,用电的紧张形势得到了彻底改善。现在,人们用电已不是仅仅为了照明,已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电,人们真不知道该怎么生活了。儿时所谓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成为历史笑谈。在如今的新时代里,我相信,未来的日子一定更加美好。

李海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9-06期

  • 第2022-09-02期

  • 第2022-08-30期

  • 第2022-08-26期

  • 第2022-08-23期

  • 第2022-08-19期

  • 第2022-08-16期

  • 第2022-08-12期

  • 第2022-08-09期

  • 第2022-08-0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