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金秋十月,绛县9600余户果农迎来丰收季:全县10万亩山楂在去年2.4亿元总收入的基础上预计将增收35%,果农人均纯收入有望由上年1180元提高到1500元以上。
山楂是绛县特色产业,1987年绛县被原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山楂基地县”。“绛县山楂”先后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地理标志农产品”,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区域品牌”,纳入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名录,获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品牌”,成为国家水果安全出口示范区,连续三年代表中国出口日本等国,2021年总产量达到8万吨。
近年来,绛县县委、县政府按照“现代农业富民”的发展思路,持续打造南樊、古绛两个山楂特色产业镇,引领发展全县山楂特色大产业;引导推广有机肥、生草覆盖、生物防控、节水灌溉等新技术,并在两镇各建设500亩山楂微喷示范区,全面实施山楂果业“提档升级”工程。南樊镇1.5万亩山楂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创造山西特色农产品(山楂)优势区,打造高标准特优山楂种植园区,今年平均亩产2500公斤,每公斤价格由去年3.6元提高到7元,连打浆用的残次落果都由上年的每公斤0.40元提高到2元多。
为了进一步规范、扩大“绛县山楂”等名、特、优农产品的宣传销售力度,提升对外品牌影响力,连续三年山楂收获时节在央视做新闻链接直播。全县山楂产业综合效益明显体现在今年的收获季。古绛镇仅从事山楂种植、收获、储存、加工、销售的专业户就有500余个,山楂保鲜冷库10家,保鲜能力2500吨。该镇北杨村1900亩“七月红”“八月红”“大金星”“大五棱”等优质山楂,除一部分已卖给当地加工企业和远销外地,一部分储存在冷库,待到春节前后出售增值。
“虽然今年山楂总产量与往年基本持平,但由于品质好、售价高,果农收入大幅增加。”绛县果业中心主任邓志义自豪地说。 (张广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