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开学,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开始施行,劳动课正式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一门课程。劳动课有益于播撒热爱劳动的种子,在亿万青少年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动成就光荣与梦想。打小,这些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话就在我们耳边回响。长大了,更是深深地体会到: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丰收,劳动创造了人类美好的生活和灿烂的文明。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永远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认识和实践总有距离,在“劳动”这一问题上也不例外。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一些人对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脑力劳动高于体力劳动。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上,一定程度存在着“重书本教育、轻劳动教育”的倾向,甚至认为学习成绩好、考大学、找份好工作,就是为了“少劳动”或“不劳动”,甚至“告别劳动”。显然,决策层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政策上持续纠偏。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学年设立劳动周的明确要求。2022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不仅对课程内容作出了规划,而且提出了细致的实施建议,实效值得期待。
教育部在发布劳动课程标准时要求,各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培训,多种形式强化课程改革理念和改革总体要求的研修交流,实现校长、教师及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人员全覆盖。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转变育人方式,切实提高育人质量。显然,落实落细劳动课程标准,学校肩负重任。如何创新机制、优化模式,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一道现实考题。接下来,学校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应真正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像对待其他主科课程一样同等对待劳动课。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编制课程内容,统筹好短期的劳动技能培训和长远的劳动精神培养,在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中激发学生们对劳动的热爱。上下一心、形成合力,多措并举、春风化雨,才能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在青少年心中。
让热爱劳动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家庭教育、社会引导不可或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和终生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和终身榜样。新版的劳动课程标准中,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具体到劳动内容,则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等10个任务群。这些劳动内容,老师不可能一一陪伴和监督,必须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家长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严防作秀与代劳,家长应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孩子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再独立完成劳动课程要求的目标内容,让他们体会劳动的乐趣,培养孩子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意识,进而切身体会到劳动是成长成才的必修课。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这些耳熟能详的警句,都从惜物的角度,提醒人们珍视劳动的价值。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大桥横跨两岸,一丛丛花草争妍斗艳……人世间的一切美好和幸福都是用辛勤劳动换来的。上好“劳动”这一课,养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优秀品质,是劳动课程的开设初心,更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张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