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晋风晋韵

夏县方言漫谈

  •   夏县古称安邑,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因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朝建都于此而得名,地处华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连接处的山西省西南端,中条山西麓,南接平陆县,北邻闻喜县、垣曲县,西连盐湖区,东隔黄河与河南渑池县相望。夏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也就是俗称的方言。现仅就夏县方言进行探讨介绍。

    夏县方言基本情况

      夏县话虽然也属普通话系列,但相当一部分字在发音和声调上又区别于普通话,个别话语甚至莫名其妙。就是本县的东西南北中不同区域语音也不太相同,各有各的韵味,各有各的声腔,实难统一。
      县东山区祁家河一带说话多用舌尖。比如:“阔列斯”“得勒”“得啦”“家私闹闹”等,语速一快,像是外语。县城往西,鸣条岗以西的水头一带,把好多名词后边的“子”字说成了“兜”(dòu)字。如“裤兜”“桌兜”“椅兜”“小兜”“女兜”“帽兜”“袜兜”“车兜”等。
      县城南边,也就是运茅路以南的地带,靠近安邑,语调比较轻。把“现在”说成“马跟”,“说”说成“雪”,“啥”说成“梭家”,“咋”说成“作哎”,“喝”说成“豁”,“麦”说成“mià”,“白”说成“pia”,“我”说成“euo”,把“哥哥”叫“国国”等,略有运城话的味道,说话时唇音较重。
      县城北边的胡张、埝掌紧邻闻喜一带,说起话来闻喜味很浓,咬舌字多,舌头肯顶上牙,齿音较重。把“zh、ch、sh”说成“z、c、s”,把“p”说成“t”,把“m”说成“l”。比如:把“妈呀”说成“我哩嬷”,“庙”说成“料”,“后面”说成“嘿头”,“棉花”说成“lia花”,“边边”说成“颠颠”,“米”说成“里”,“面”说成“炼”,“皮”说成“啼”,“披”说成“梯”,“片”说成“舔”,“哪里”说成“哪多(de)”等等。
      以县城为中心的大部分区域说话比较近似,但也是有些区别和差异:把“说”说成“fie”,“爷爷”叫“牙”,“奶奶”叫“尼e”,“我”说成“俄”,“相跟”说成“斯跟、斯赶”,“现在”说成“一跟、一赶”,把“今天”说成“几个、支个”等等。把这些话汇集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夏县方言”。
      夏县方言,如果按民间形成的“十三辙”(又称“十三道大辙”,指在北方说唱艺术中,韵母按照韵腹相同或相似〈如果有韵尾,则韵尾必须相同〉的基本原则归纳出来的分类,目的是为了使诵说、演唱顺口、易于记忆,富有音乐美。)的韵部体系来说,是“江阳”和“中东”两韵不分,实际上是吃掉了“江阳”韵。“人辰”和“灰堆”二辙混用,其实是缩窄了“人辰”辙。“姑苏”与“油求”,“梭波”与“乜斜”混辙。夏县土语,更是繁杂多样,特殊性较强。好多字把“江阳”韵说成了“梭波”韵。又把“梭波”韵的个别字说成了“发花”韵,把“中东”韵的字说成“乜斜”或“灰堆”韵。把“乜斜”韵的个别字又说成“发花”韵,把“灰堆”韵说成“姑苏”韵,把韵母“e”“ao”拼出来的字说成了“uo”韵,把韵母“o”说成了“ai”音等等。
      夏县方言在声母的使用上也有好多差异,把“n”和“l”、“b”和“p”、“d”和“t”、“j”和“q”、“x”和“h”混淆不清。夏县土语,甚至还运用好多古声母,像“蛾”“戳”“尼”“雾”“卓”等,一直还在沿用。致使夏县话语言含混,难说、难懂。外地人听后不知所云,个别话语不宜交流,常常闹出笑话。夏县方言趣语

    一、县中趣语

      县中趣语,主要是在县城周围的大部分区域流行的特色语言。即,平时的对话,说者很平淡,闻者挺有趣。
      ●公舍夫扶记,端了一碗肤,拿着一本书,夫到腹底哈看书。边豁肤,边看书,你看夫伏不夫伏。(公社副书记,端了一碗水,拿着一本书,睡到树底下看书。边喝水,边看书,你看舒服不舒服。)
      ●甲:“哎,尼多昏回厘?”乙:“亚个,尼一赶才屋弄硕哎?”甲:“木弄一屑,胡求翻叨哩。”(甲:“哎,你啥时候回来?”乙:“昨天,你现在在家干啥?”甲:“没事干,瞎玩。”)
      ●二十三,祭灶来,烙馍上鏊来。该伢,伢要来;给了伢,伢笑来;不给伢,脸吊来。(腊月二十三祭灶,烙饼要放到鏊子上烙熟。欠人家的债,人家来催还;还清了外债,人家笑呵呵;还不清外债,人家的脸色不好看。)
      ●古经、古经,胳肘窝扒一外狗蝇。紧咚招架,咬一外疙瘩。紧咚摸,淀一外窝。紧咚看,起一条埝。你看日眼不日眼。(正在听故事,腋窝爬了一只狗蝇。赶紧抬手赶它走,已经被咬了一个疙瘩。急忙去摸,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坑。仔细一看,又肿成了一条棱。你看麻烦不麻烦。)

    二、县东趣语

      县东趣语,主要是祁家河一带流行的风味话段,说话爱耍舌头,语调较高。
      ●文思付啊,棵列思家私者哩么,马上硕得勒可哈得啦?(文师傅,劲大哩么,马上上去,可下来了?)
      ●争先关,你思思,看是你家什闹闹,还是恶家什闹闹。(张贤管,你试试,看是你劲大,还是我劲大。)
      ●伢外祁思付,棵列思家伙者哩!(祁师傅能干,有本事,钱多。)
      ●“恶的妈呀!尼不知道啊,他屋呀黑闹出事儿啦!”(“妈呀,你不知道啊,他家里昨晚出事了!”)
      ●伢外脚资格缠的,小连小哩,就像是三寸小金莲。我这脚资格就缠不小唠。(人家的脚是怎么缠的,那么小,就像三寸金莲。我这脚怎么就缠不小呢?)

    三、县西趣语

      县西趣语,主要是在鸣条岗以西地带流传的趣味小段。他们把好多名词后面的“子”字,说成“兜”字。还肯说“太太”。说话鼻音比较重。比如:
      ●老桌兜,老你兜,老五兜,拿社筷兜吃其兜。(搬桌子,搬椅子,搬杌子,拿上筷子吃面条。)
      ●帖被兜,扫单兜,穿社裤兜辛袜兜。(叠被子,扫单子,穿上裤子寻袜子。)
      ●恶嗲买顶红帽兜,恶娘奏条花裤兜,叫恶一穿呀,活像一个大疯兜。(我爹买顶红帽子,我娘做条花裤子,叫我一穿呀,活像一个大疯子。)
      ●三女兜能太太,身架俏太太,脸儿俊太太,脚儿小太太,手儿巧太太,做饭做菜也好太太。(三女子能得很,身架俏,脸儿俊,脚儿小,手儿巧,饭菜也做得特别好。)
      ●我娃兜,引着他小兜,到肤头买挂新车兜,还捎了一外电扇兜。(我娃引着他儿子,到水头买辆新车子,还捎了一台电扇。)

    四、南趣语

      县南趣语,主要是在运茅路以南地带流行的趣味名段,说话比较虚,唇音较重。
      ●尼雪尼马跟要作?(你说你现在要咋?)
      ●“国国,麦(mia)哈木熟哎,尼坡外作?”“擦不多啦,不坡哈等索家?”(“哥哥,麦还没熟哩,你割那干啥?”“差不多了,不割还等啥?”)
      ●“叉房窝活太赖锅,把我(恶uo)弄得扩厉害。”“扩就豁么,窝有索家。”(“拆房子那活太重,把我弄得渴的不行。”“渴就喝么,那有啥。”)
      ●乃国,再过一百(bia)奈天,尼丘要杀媳妇呀,尼哈不拾掇厦哈等索家?(那个,再有一百多天,你就要娶媳妇啦,你还不拾掇房子还等啥哩?)

    五、县北趣语

      县北趣语,主要是胡张、埝掌近邻闻喜一带的风味名段。咬舌字多,齿音较重。
      ●恶儿恶儿,支个早起手冽冽,连切喔都不能(tü)呀。(我儿吧,今天早上手冷得很,连车子都不能推了。)
      ●门墩硕卧芦鸽,木嬷娃真稀活。伢吃台炼油烙馍,恶吃麸麸不过罗。(门墩上卧了一只鸽子,没娘的孩子真恓惶。别人吃好面煮的油饼子,我吃麸皮窝窝头。)
      ●尼别别叫尼别快虾,他在五多得着哩。(你伯伯叫你跑快点,他在那里等着哩。)
      ●思四寺思四,四思寺四思,谁把思四当四思,就打他四思;谁把四思当思四,就打他思四。(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谁把十四当四十,就打他四十;谁把四十当十四,就打他十四。)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夏县方言是夏县源远流长历史重要物证,研究她,探讨其中奥妙,也算是弘扬和保护文化遗产,让文脉传承。

    胡春良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0-25期

    • 第2022-10-21期

    • 第2022-10-18期

    • 第2022-10-14期

    • 第2022-10-11期

    • 第2022-09-27期

    • 第2022-09-23期

    • 第2022-09-16期

    • 第2022-09-09期

    • 第2022-09-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