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月29日,河津市纪委监委联合河津市城乡供水服务中心,组织水利、供电等部门对209国道东米家湾村自备水井实施了切断电源、拆除水泵泵管、环保回填等工作。这是河津市今年以来关闭的第32口自备井。
多年来,河津不少镇村采用自备井吃水,饮水安全无法保障,同时破坏了地下水资源,造成地下水超采、水位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为推进城乡集中供水全覆盖,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居民饮水质量,今年9月份以来,在河津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河津市纪委监委、城乡供水服务中心根据《河津市推进城乡饮水安全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联合相关部门分批实施自备井关闭工作,从根源上保障居民饮水安全。为此,该市纪委监委、城乡供水服务中心联合水利等相关部门,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等有关文件要求,在全面摸排、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先供后关”的思路,分批次、分阶段开展自备井关停工作。通过切断电源、拆除水泵泵管、环保回填等方式,依次关闭自备水井。目前,第一批自备井关闭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已关停集中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40余眼,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自备井关停,关的是一口井,打开的是为民服务的一扇窗。为更好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河津市城乡供水中心建立起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全链条监管体系,严格实行水源地环境保护,定期开展供水管网巡查,设置水质监测中心,每天监测供水水质。同时,成立供水“110”对群众各类需求进行上门服务,专业维修团队“小修不过夜、大修连续干”,为群众饮水上紧了“安全阀”。
当前,河津市正继续加大力度,推进集中供水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应关尽关,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改善水生态环境,全面保障居民饮水安全,努力争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