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综合新闻

体系赋能 服务乡村

——大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乡村振兴夯基筑本

  为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同市创新服务机制,单点作业、多点协同、以点连线,构建农科教、产学研精准高效、多方协同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大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展示和推广力度,加速推进信息化服务手段普及应用,全面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为有效推动农业发展、创新驱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创新“链条式”服务机制

  搭建“产学研推用”融合平台,整合科研院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乡土人才和新型经营主体等力量,该市多措并举,构建高效有序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新格局,实现农技推广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该市遴选100名市县乡土专家,与包联全市的9支省级产业专队共同组建“省、市、县、乡土”四级专家团队包联体系;依托黄花产业发展研究院和有机旱作产业发展研究院254名专家教授,创新“院校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社会化服务组织+示范主体”联结机制;招募41名特聘农技人员,为农户提供精准产业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畅通“特聘专家+示范户+农户”服务渠道;配合省食用菌、马铃薯、牛产业技术体系,打造“农业科研试验基地+区域示范展示基地+基层农技推广站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模式。

推广“配套式”良法良技

  为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该市紧扣全市主导产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技术需求,出台《大同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发布2022年大同市农业生产主推技术的通知》,遴选发布粮食类、蔬菜类、中药材类、养殖类等十大类46项优质高效、绿色安全的农业生产主推技术,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智慧农机、草食畜良种繁育、饲草科学应用等技术模式。全市主推技术到位率100%,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科技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进一步提升。

建设“标杆式”示范基地

  按照技术示范、产业引领的要求,该市打造了26个技术先进、运行规范、带动明显的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开展新品种对比展示、先进技术试验示范和观摩实训,统一树立全国标牌,通过农技人员与示范基地的精准对口服务,推行“农民下单、专家配菜、基地示范”模式,发挥基地典型引领带动作用,促进科技与生产、集成与示范、培训与带动紧密结合,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集成熟化落地示范。截至目前,该市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共试验示范新品种、主推品种153个,新技术、主推技术62项,辐射带动新型经营主体114个,组织培训观摩67场。

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

  结合特优产业发展,该市遴选了22个专业技术硬、基础条件好、带动能力强、服务效果好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发展“农资+”技术服务推广模式,推动农资销售与技术服务有机结合;推广“技物结合、技术托管”服务模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开设“田间学校”“门前课堂”进行良种良法良技试验示范,多渠道开展农技服务;利用“互联网+”农业科技服务新手段,提高服务的精准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
  截至目前,该市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共推广良种83个、良技46项、良机31类、培育示范主体1820个,辐射带动周边2.3万小农户增产增收。

推进“云端式”信息服务

  利用中国农技推广APP 开展农情采集、信息咨询、互动交流、技术普及等活动,该市开设“基地在线”“农业专家”“专家视频诊断”等专栏,为农民提供“全天候、保姆式”技术服务,提高农技推广信息化水平。
  截至目前,该市共有1390名农技人员利用中国农技推广APP 开展服务,发布日志57619篇、上报农情16322条、提问量 28366 条、回答量175515条、评论量538条、点赞量11497条,县区共发布工作动态164条、文件资料163份,为疫情防控和生产保供提供有力的“云指导”。

梁全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1-18期

  • 第2022-11-15期

  • 第2022-11-11期

  • 第2022-11-08期

  • 第2022-11-04期

  • 第2022-11-01期

  • 第2022-10-28期

  • 第2022-10-25期

  • 第2022-10-21期

  • 第2022-10-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