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晴空朗日,虽已是初冬,但阳光微煦,远近树木,黄绿斑驳。上午9时许,河津市青年企业家商会会员在河津市工商联党组书记武乃勋的带领下,乘坐大巴,开始了美丽乡村交流学习活动。
(一)
“万企兴万村”行动,是党中央立足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着眼于民营企业特色优势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河津市委市政府做出了明确部署,青商会组织青年企业家进村入户学习考察,正是用行动践行上级精神和决策部署。
乡村,是我们每个人的根,往上推三代,我们都是村里人。中国农村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巷道、炊烟、绿树、田野,鸡犬相闻,热情质朴,是走进城中人不灭的记忆,是心中时时泛起的乡愁。生活在河津市里的我们,离乡村很近,最远不过二三十分钟车程。离乡村也很远,我们已融进城市的生活。对乡村了解触摸,也不过是探望父母,参加红白喜事,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乡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党和政府更加关注乡村发展,一系列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出台与落实,极大地促进了乡村发展与变化,让乡村美起来,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富起来。
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下,河津青商会三名会员,放下城中事业,回乡担任了村支书,成为农村的“掌门人”,他们的工作思路是什么?做了哪些工作?青商会力所能及帮他们做些什么?带着这些思考和问题,我们开始了庄头、西王、义唐三村的交流学习活动。
(二)
“庄头村是河津最东边一个村,有东来河津第一村之称……”,走在村中央新硬化的大道上,青商会会员、庄头村党支部书记杨军侃侃而谈。大道两边墙上,彩绘工作正在进行,汾河水从村北边缓缓流过。作为汾河边上的村庄,一条古道从村中穿过,古戏台,古隘口,正在修复之中,屋舍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一株五百年古槐树遒劲有力,苍翠挺拔,屹立在古道边,看尽落寞与繁华。一户人家,篱笆做墙,养着鸡、鸭、鹅。我们走过,突然一只小狗对着我们汪汪直叫,田园之趣油然而生。
杨军介绍说,庄头村有两大产业,一是打桩业,现有打桩机几百台,活跃在全国道路与桥梁施工现场;二是管乐队,最多时候有31支,极大丰富了城乡文化生活,同时也给村民带来不错收入。在发展好两大产业的同时,修复村中古建,挖掘村历史文化,利用有河、有水、有古道,绿树掩映,屋舍错落,发展乡村旅游。
临走时,杨军送我们一人一个擦子,是他们村纯手工制品,我们高兴地说:“妈妈唤我回家腌酸菜。”
(三)
西王村,属于城区街道,坐落于汾河平原,土地平整,房屋整齐,6600余人口,是河津数一数二的大村,108国道、侯西铁路、吉运高速公路从村边穿过,10米宽环村大道已全部硬化完成,只等来年春暖绿化了,隐有城市风貌。
青商会会员、西王村党支部书记杨永强给我们介绍村中情况,指点未来,踌躇满志。杨永强是河津市钢材贸易界大咖,成熟稳重,举重若轻,工作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到位,突出党的引领地位,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网格化管理、440余名志愿者服务队、便民服务点、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党建陈列室、村史馆建设、巷道硬化等等,涵盖了村民基层党建、村民文化、村民生活方方面面,美丽乡村建设生机勃勃,扑面而来。
杨永强自豪地说:“在全村小巷硬化中,每位党员包一条巷子,该拆的拆,该让的让,全部按时完成工作,没有一起激化矛盾。我们组建了以妇女为主的志愿服务者,在村环境治理、防疫期间,配合疫情检查,邻里矛盾调解,做出了很多工作。便民服务点,只有上班时间,没有下班时间,缴纳养老金、医保金、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在这里可以直接办理,无须再跑市里。对于65岁以上行动不便的老人,可以直接上门服务。网格管理,具体到每巷每户,家中有当兵的,有党员,有志愿者,都标示明确,大事小情,政令畅通,无死角……”
我们啧啧称赞。
(四)
“一对对绵羊并排排走,哥哥能什么时候拉着妹妹手……”
看到晓乐那一刻,这一首《喜乐村官》电视剧插曲萦绕在我的耳边。青商会会员薛晓乐的经历完美契合了电视剧男主人公的经历,从河津电视台一名播音主持,我们的眼中明星,回到自己的家乡义唐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昔日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书生变成了沉稳干练、挥洒自如的村干部。我们来的时候,他正忙在硬化巷道、两幢住宅楼工地上,风尘仆仆。
义唐村,一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有故事的村庄,隋唐演义中好汉王伯当家乡就在这一带,义唐村演绎了千年传说。
“209国道,河津高速东出口,就在村边。我们利用区位优势,在巷道硬化,住宅楼工程竣工后,着力打造物流基地,电商直播基地……”对于村子的未来,薛晓乐坚定眼神中充满了希望的光。
(五)
一天活动,匆忙而又紧张。会员交流活跃热烈,就人才、项目、规划、商业信息,提出自己意见和见解,一代青年人才,无论是在基层,还是在商界,担负起了时代重担,红日当空,前程似锦。
一天活动,也给笔者带来深深震撼与思索,新时代农村展现出了新的风貌,从硬件来说,与城市的差别越来越小。
2019年2月,大年初一回家乡马家堡拜年后,我写了一篇思考性文章《污水漫流所思》,当时村中道路早已硬化,但没有下水道,各家各户洗菜水,洗衣服水流到村路上,路变成了下水道。局部环境影响了村里整体观感,也影响到村民精神面貌,今天来看,这些问题已不复存在,体现了党和政府治理乡村的成果。
年轻一代村“两委”一班人,也展现出了新时代风采,着装得体、举止大方、谈吐清晰。他们以各自村资源禀赋出发,或以行业、或以项目、或以村庄治理为主要抓手、主要目标,一村一品,一村一策,使家乡生活美起来、富起来。
我深深感到,今天,年轻的村“两委”一班人,不仅有为人民服务精神,也有为人民服务的智慧与谋略,在家乡沃土上挥洒着靓丽的青春。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马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