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捏燕燕,这是晋陕黄河两岸乡下一些农家妇女的拿手戏。那么多的飞禽、野物、家畜,大都在仿捏范围之内。可是,为什么不叫其他名字,只称为燕燕呢?从单方面来讲,平常我们看到的那春天的使者燕子,在城乡的上空飞来飞去,轻盈矫健,燕语呢喃,其形象好,象征着吉祥快乐。
在清明节的前几天,村里不少人家推碾滚磨准备食物,捏燕燕,蒸子锤,蒸摊黄,摊黄煎。早一段时间还生豆芽,主要以绿豆,黄豆为主,为清明节前后而食用。特别是捏燕燕,的确是一道非常精巧的活儿,必须周到细致,马虎不得。记得在我们暖泉坬村上有的女人不会捏,有的不熟练,对此有些头疼。因为家有孩子,不做不行。怎么办?民间有高手。那就只好请人,约好村上的巧手媳妇,邀请到家里来帮忙。听到风声的婆姨女子们,也就早早等候在那户人家,心里想学一学手艺。
捏燕燕,乡村庄户人家必须在头天下午起面。第二天上午把发好的面团搭上适可碱面,起到中和反应,反复揉搓,去掉酸味,软硬适宜,直至光滑柔软,然后才好开捏。不过提前还得准备梳子、剪子、黑豆,颜料等一些工具和材料,梳子是用来梳理翅膀和纹状,剪子是修剪四肢、尾巴和羽毛,黑豆点缀眼睛,颜料装饰美化。
当主家把案板放在黄土窑洞的炕中间,挖出面团搁在上面。那脚地上站着的,炕上坐着的,大家围坐在一起听看巧妇如何讲,如何做?巧手媳妇就是能干,她拿着小块面团,三揉两搓,三捏两塑,三剪两摆,现场表演,头头是道,活灵活现,指导有方。有的有基础,指点一下,举一反三,效果明显;有的基础差,不会捏,还要手把手去教。俗话说:“三个婆姨一面锣。”几个婆姨凑到了一搭里,说说笑笑,叽叽呱呱,气氛活跃。经过一两次的现场学习,言传身教,家庭妇女大都学得差不多,掌握了一定的要领。可是,不管干什么,会得容易好可难。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真正的要掌握好技巧,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学好的,必须平时多加操练,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
童年对过节日的盼望是强烈的,迫切的。孩子们也不懂什么大道理,反正就是有好吃的了,比啥都强。清明节前后,也不理解大人的辛苦劳累,只要是能看到捏好的、吃上蒸好的那些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的燕燕,反正一句话就是高兴,嬉皮笑脸,心满意足。有时还带上自家的燕燕走东家,串西家来炫耀,与其他孩子家的比一比,摸一摸,论一论,看谁家的最好。
趁着燕燕还绵软时,大人们把吃过而剩的根据家里孩子多少,岁数大小不等,照顾一下小的分开。并且拿着长线一串一串地串起来,每一只燕燕中间夹上一颗红枣儿,而后一串串地挂在窑壁上;另一种办法是把燕燕扎在圪针上,同样也挂在窑壁上,简直就是一道亮丽风景。等自然风干后,再放到锅里烤到焦黄,那个味道也就更香美。清明节除了捏燕燕,还有蒸子锤,比平常的馍馍要大几倍,上面也捏一些飞禽野物,盘绕在周围。而且与那些摊黄,黄煎,豆芽烩菜做好以后搁上炕桌,各具特色,想吃啥随便选,食用起来,回味悠长。
追根溯源,寒食节和清明节是有典故的,相传春秋时代,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躲避陷害,带着介子推等随从流亡到陕北一带,饥寒交迫。于是,介子推不忍心,割了他的腿上一块肉煮给重耳吃,缓解饥饿。后来,重耳做了晋文公,介子推与老母却隐居在山西绵山。晋文公念及“割股奉君”,便亲自带人寻找,介子推不愿接受封赏,便放火烧山,逼他见面,可还是没有结果,最后被焚死。以后晋文公遂令将绵山改为“介山”,此日被定为“寒食节”。那些面燕也叫“子推燕”或“寒燕”,为寒食节的代表食物。
寒食节与清明节时间较近,清明节还被称为“踏青节”“祭祖节”,据一些史料记载清明节始于周代,与其历法、官宦墓祭、民间祭祖都有着关联,体现了一种自然与人文现象。其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也就是上古农耕文明的见证。不管悼祭亡灵,还是求护新生,禁火冷食,却演变为传统祭祖日,一直在黄河中游陕晋两地较为流行。年年清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亲人们还去上坟,带着节日的燕燕,子锤等祭品,孝敬祖先。返回时,在那山头上,沟里头搬一些柏枝或柳枝,带回来插在大门上,土神旁,窑门上,以此辟邪,寓意吉祥。
清明节这是地方的风土人情,不仅过的是习俗和乡愁,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刘斌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