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泽历届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尤其是近年来,重点修复太岳行署、太岳区党委、太岳军区司令部、太岳军区政治部等旧址,并深入挖掘太岳史实,打造精品红色教学路线,已初步成为干部培训、学生研学的优选地。
太岳革命根据地旧址以其典型性、完整性成为省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2019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0月入选山西省首批红色文化遗址名录。位于旧址群核心位置的小李村,2021年10月被农业农村部公布为第11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太岳革命根据地从1937年创建到1949年结束,历时12年,东连太行根据地、西望陕甘宁边区,是保卫延安大后方和太行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重要屏障。曾先后驻扎于沁源、安泽、沁水、阳城四地。1942年10月至1944年11月,太岳区党委、太岳军区司令部、太岳行署等党政领导机关整建制驻扎在安泽县良马镇桑曲、小李、郭庄一带。
太岳革命根据地领导机关驻扎安泽期间,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对敌军事、政治、经济斗争和反“蚕食”斗争,带领太岳区人民度过了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军事上,采取主力军、地方游击队与民兵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军事斗争方针,打破了日军妄图建立所谓“山岳剿共实验区”的计划,粉碎了日军对岳北地区的“铁壁合围”“铁滚扫荡”。两年时间,部队直接指挥作战7912次,毙伤日军10192人、伪军15064人。指挥了著名的“沁源围困战”“韩略伏击战”等战役,抢救了稀世文化珍宝—《赵城金藏》。政治上,严格执行中共中央提出的民主政权建设“三三制”原则,巩固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执政地位,扩大统一战线。太岳军民大力开展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壮大根据地。经济上,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立足于斗争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在农业、工业、商业和金融业等领域的政策,开展以发展生产、保障供给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工作,粉碎了敌人的经济掠夺和经济封锁,抵抗住了百年不遇的旱灾、蝗灾,保证了人民生活和战争需要。文化和其他事业上,开办《新华日报·太岳版》,成立抗日宣传队、文艺宣传队,鼓舞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抗日积极性。开设妇女识字班、农民夜校等,对农民进行扫盲教育,提高了群众文化素质。成立抗日军政干校,举办干部培训班,培养大批军政干部。设立新医院,成立卫生学校,培训医生,采用中草药疗法,遏制了鼠疫等疫情的蔓延。
两年时间里,太岳革命根据地全面发展和壮大,人口由112万发展到200万,面积由1.95万平方公里发展到3.23万平方公里,专署由3个发展到5个,县由21个发展到38个,区由91个发展到134个,行政村由1560个发展到2245个,成为我党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典范。
至今,安泽仍保存有红色革命遗址20处,其中太岳革命根据地旧址9处,被称为“太岳山上小延安”。刘少奇、邓小平、朱德、彭德怀、薄一波、陈赓、安子文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文/张美丽 图/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