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特别报道

安泽县青松岭:60余年坚持造林 诠释当代愚公精神

  • 青松岭苍翠林海。

  •   “白茫茫野荒荒,三里无人烟,五里无村庄,端起碗来喝,一半黄沙汤……”这是日前安泽县籍氏镇党群服务中心主任张蕾为“五月乡村·安泽行”一行人讲述60多年前安泽青松岭的真实写照。
      “不到青松岭不懂什么叫林海”,这是安泽人常常引以为豪说的一句话。因为今天这里有7万亩人工林,森林覆盖率高达93%,是全省面积最大、质量最高、最集中连片的人工油松林区。
      “不去大豁子不知道什么是艰苦创业、久久为功的当代愚公精神”,这是安泽人最自信的精神内涵。因为从1958年开始植树造林,全县有林面积从当初的9.3万亩,发展到今天已经是224万亩。
      青松岭,原名大豁子,海拔1301米,曾经十分荒凉,黄沙遮日,后来由于满山都是青松故又称青松岭。
      青松岭上不仅遍布油松、华山松等十余种针叶树种,还有银杏、杜仲等珍贵树种;山涧沟谷栽植有多种多样的槐树、山楂、核桃等野生乔灌植物,可以说是集华北树种于一山的宝地。此外还有连翘、白术、党参、黄芩等百余种野生中药材。
      大豁子造林点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末,从1958年至1965年,安泽县委、县政府响应中央号召,以乡镇为单位组织大兵团作战,发展人工林、经济林。1958年12月,周恩来总理授予安泽县“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嘉奖安泽县的荒山绿化工作,从此建立专业林业站。从林业站建立之日起,安泽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换书记不换思路,换县长不换主张,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战,年年植树,岁岁造林。
      60多年来,历史变迁,风雨兼程,安泽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始终把植树播绿、改变安泽生态环境作为主攻方向,科学定位不动摇,认准目标不跟风,咬定青山不放松,艰苦创业、持续奋斗、砥砺奋进。
      近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发展全域旅游的战略思路,安泽县充分挖掘青松岭的生态和人文优势,着力打造了青松岭文化景区。安泽县在这里举办了全县首届农民运动会、研学系列活动、国庆乡村文化旅游节、槐花文化旅游节等活动。
      安泽现在已成为“两山论”的积极践行者,成功示范者和创新引领者。
      “绿色是安泽的底色,生态是安泽的名片。安泽县委县政府以乡村振兴为统领,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努力让安泽覆盖率达75.8%的林木资源、流经长109公里的沁河水资源及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给全县7.5万人创造更多的财富,探索走出一条生态好、乡村兴、群众富、可持续的‘两山’转化之路。”安泽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张国强说。

    文/张美丽 图/米玲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5-23期

    • 第2023-05-19期

    • 第2023-05-16期

    • 第2023-05-12期

    • 第2023-05-09期

    • 第2023-04-28期

    • 第2023-04-25期

    • 第2023-04-21期

    • 第2023-04-18期

    • 第2023-04-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