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激活端午文化经济 共享振兴发展成果

——武乡县石北乡型庄村开展“和美乡村 型庄有形”主题系列活动

  • “村”晚演出现场。

  • 举办“‘‘粽粽’情端午志愿服务”包粽子大赛。

  •   端午节期间,武乡县石北乡型庄村气氛拉满,“和美乡村型庄有形”主题系列活动轮番上演,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地飞歌”型庄村晚唱出了农民生活的新风貌;“粽享美好家生活”包粽子、送粽子活动提升了全体村民的幸福感;“名角名段贺端午”长治市上党梆子剧团连续三天的演出让观众过足了戏剧瘾……武乡县石北乡党委书记吴少伟介绍说:“这次主题活动由省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石北乡党委、人民政府;型庄村支村‘两委’班子,宣传动员、统筹谋划、扎实推进,党员群众齐心协力、主动参与、全力以赴,并得到了周边兄弟村的热情帮助、倾力支持,共同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以节为媒,热情欢迎游客走进型庄感受型庄的独特魅力,带走一些能够‘看得上、拿得走、送得出’的名优特产,进一步推动型庄村、石北乡乃至武乡县的高质量发展。”

    鲜花扮靓街院
    “村”晚唱响乡村

      “鲜花靓,型庄美!”漫步在型庄街巷,干净整洁的沥青道路四通八达,整齐划一的绿树迎风而立,艳丽多姿的鲜花含情怒放。游人流连于展架前,赏花观景,打卡拍照,啧啧称赞。“街巷上的盆栽花卉只是冰山一角,庭院里的精巧造型,那才叫美不胜收。”顺着游人的指引,记者跟随村民周彩红,推开了她家的院门,但见庭院里色彩斑斓的鲜花和绿植围起了大大小小好几个圈。“这样看或许你看不明白,如果用无人机航拍,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周彩红一边说,一边从手机相册里翻出一张照片,记者凑上去仔细一看,原来,这些盆景花卉摆放出了“能干、巧干”四个大字。记者在惊奇之余,周彩红又翻出了几张花卉摆放的数字造型照 片 ,有“10000”,还 有“2000”。“这‘10000’寓意万众一心,这‘2000’寓意保底收入2000元。”同行的记者打趣地揣测着造型背后的深意。
      “我的父亲,最大的爱好就是拾掇庭院里的这些花草,每天早早起床,设计摆放造型,不重样也不‘变’样”。周彩红介绍说,她的父亲是村里的老支书周茂功,他为型庄的发展倾注了半生心血,如今看到型庄的新面貌喜不自胜,利用这鲜花、盆景摆造型、讲故事,抒发着对党和国家、对型庄的无限热爱。像周彩红家这样的庭院,全村有30个,村民郝荐斌介绍说:“在庭院里搞花卉种植,不仅心情好,还和务农一样有收益!”
      型庄村花卉大棚种植户史俊红对记者说:“自愿发展庭院经济的人家,每户分发种植200盆花卉盆景,每月发放代工费400元,5个月算下来每户可以收益2000元,到了冬天统一收回大棚种植。在此期间,如果有游客购买花卉,按统一价格每盆30元出售,收回20元成本,每盆花卉农户可以挣10元,同时‘卖一补一’将差额补足。”庭院经济,美了环境、富了口袋,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史俊红介绍说,老百姓养出的花不追“催花王”,施的都是农家肥,“实受”、鲜艳、耐活。
      走出庭院的“花海”,清风拂面,彩旗飘飘,天幕上挂起了绚丽的晚霞。顺着型庄的主干道步行,欢快的鼓点激荡着喜悦,“大地飞歌”型庄“村”晚拉开了帷幕。“村晚突出农民主体、农业主线、农村主场,展现振兴新图景、乡风文明新气象、群众生活新面貌……”伴随着主持人的开场白,威风锣鼓队踏着轻快的步伐,抖动着火样的红绸,踏步登上舞台中央。鼓声激越,流苏飞扬,发出了厚重的音韵,击打出了石北人民勤劳勇敢的个性、奋发图强的雄风。参加演出的17个队员,全部来自于田间地头,参演群众成菊峰对记者说:“村里支持,统一给大家配备了服装和道具,农闲下来我们自愿组队,集体排练,今天能上台表演,大家都很激动。”
      欢天喜地的音律萦绕耳畔,喜气洋洋的灯笼装点整个舞台。歌曲《桃花红杏花白》《打酸枣》《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唱出了故乡的情、家乡的美。诗朗诵《端午咏屈原》,将那份爱国情怀和民族记忆娓娓道来。朗诵者武乡县社会工作和指导站王帅对记者说:“我是00后,毕业以后返乡工作,就是因为对家乡有一片深情。今天登台演出,希望把爱传出去,让大家了解社会服务工作,关爱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武乡传统民俗《顶灯》,将整场晚会推向了高潮。表演者面涂彩妆,将彩灯顶在头顶,步如游龙,蜿蜒蛇行,绝活叠出,引来掌声一片。表演者崔亚飞对记者说:“《顶灯》是武乡县传统表演艺术,小时候有节庆活动,村里的人就会把灯顶在头上,满街表演,很是热闹。听老一辈人讲,当年咱们八路军打了胜仗,乡亲们就会这样上街庆祝游行。今天我们以这样的方式,顶出咱农村的新样貌,舞出咱农民的精气神。”
      整场演出18个节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又不乏时尚元素。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圆了舞台梦,唱出了家乡情,舞出了精气神,感动了记者,嗨翻了观众,羡煞了游人。

    端午关怀“粽”伴
    服务从头开始

      端午到,粽飘香。作为“和美乡村型庄有形”主题系列活动之一,由武乡县石北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型庄村举办的“‘粽’情端午志愿服务”包粽子大赛在型庄小学广场火热举行。记者看到,一个个直径一米多长的不锈钢大盆里,清水浸泡着糯米,红枣漂浮在水面上,花生、云豆沉淀在“红”“白”之间,不远处的炭火上架着大锅煮烫着粽叶……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捋粽叶、填糯米、放红枣、花生、云豆,压紧实、封口、捆扎,大家各显身手,忙得不亦乐乎。村民周跃平对记者说:“听说村里要举行包粽子大赛,早晨七点就过来了,以前过端午在自家包,今天村里来了这么多人,红火、热闹,还能唠唠嗑,别提有多高兴了!”村民崔晓红一行五人,围坐在一起巧手翻飞,有说有笑,她对记者说:“我们都是自愿过来的,聚在一起自己动手包粽子,感觉节日氛围更浓了。”
      包粽子比赛的人群中,石北乡乡长张小燕也乐在其中,她拎起一个包好的粽子,对记者说:“乡镇干部和村民们一起过传统佳节,既传承了中华文化,又增强了凝聚力,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服务群众的一个体现。”村党支部书记魏树芳托着盘子为参赛的群众,送来了香甜的西瓜,他一边热情地招呼大家,一边对记者说:“活动弘扬了传统文化,增进了邻里关系。”活动现场的另一边,武乡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60多岁的郝泽红,正在阴凉处为村民开展义务理发,他对记者说:“我年龄大了,能为村民服务一回是一回。”天气炎热,汗水在他额头滚动,胸前的党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动情地对记者说:“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
      临近中午,大家将包好的粽子一盆盆放在了沸腾的大锅里,炭火里加足了燃料,鼓风机“呼呼呼”地吹了起来,瞬间粽香四溢,让人口水直流……吃完午饭,经过午休,下午四点半,志愿者将煮好的粽子打包装好,骑着摩托准备把煮好的粽子送往优秀老党员、困难群众和65岁以上老人家中,向他们送上端午的关怀和慰问。村籍企业家武乡县青松山泉水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俊青,拉着瓶装的武青天然山泉水,助力志愿服务活动。“我们的泉水获得ICAS认证,产自本村龙渏角,天然无污染,富含多种微量元素,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今天听说有志愿服务活动,我们把产品奉献出来,慰问优秀老党员、困难群众。”爱心奉献,暖意融融,记者跟随志愿服务者踏上了慰问之途。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老党员李志和家,85岁的李志和,党龄51年,退休前在洪水陶瓷厂工作,去年获得了在党50年纪念胸章。记者一行走进老人的家中,屋里窗明几净,墙上悬挂着毛主席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幅画像,老人颤巍巍接过粽子,高兴地对记者说:“感谢党,感谢政府,年龄大了,包不了粽子了,我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爱。”第二站,我们来到了患有视力障碍,先天聋哑的李怀平家,走进他家的院子,48岁的李怀平正在院子里摸索着拔草。志愿者对记者说:“他属于特殊困难户,乡里申请为他办理了五保户,现在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大家将粽子送到了他的手中,他摸索着点了点头。第三站,我们来到了抗美援朝军属、烈属郝修花的家中,87岁的她坐在炕上,接过粽子,欣慰地对大家说:“共产党万岁!”
      省委宣传部驻型庄工作队队长段存厚对记者说:“‘粽’情端午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群众了解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激发了村民邻里间的活力,既增进干部和村民之间的感情,也把传统节日的意义进一步深化,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强了村级凝聚力。粽香情浓,每一个粽子里都蕴含着浓郁的传统美德,传递着爱心和社会责任,弘扬了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精神。”

    特色产品选购
    传统戏剧压轴

      土鸡蛋、西瓜、麻花、油条……活动期间,特色产品登上了展销舞台。农户热情叫卖,游客围观选购,记者买了几斤杏儿,拿出一颗简单地擦拭几下,用矿泉水一冲,黄澄澄的表皮让人食欲大增。往嘴里一放,酸甜可口,嚼劲十足。不远处的三轮儿车上,拉着饱满、硕大的西瓜,一刀下去脆生生地分为两半,游客们争相购买。
      展销现场,75岁的周晋平拉着自己生产的蜂蜜对记者说:“这是我自己养的蜂,不含添加剂,绿色纯天然。”周晋平退休后,重拾养蜂的爱好,从2004年开始养蜂直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村里没有养蜂的,当初想给村里创一条路子,没想到现在村里产业越来越多,驾校、酵素加工厂、武青山泉水厂、苗木花卉、蔬菜大棚,我们村‘两委’班子领导得好,我这老手艺怕是派不上用场了。”谈及未来,周晋平对记者说:“现在我自己养了有四十箱蜜蜂,年产2000多斤蜂蜜。自己老了,也没想过扩大生产,如果村里有需要,我可以免费辅导给大家传授技术。”蜂蜜营养丰富,特别适合中老年人,说到动情处,周晋平现场赋诗一首:“蜜是花中精,益气还养生,延年又益寿,健康至终生!”
      美食、美景相伴,不觉夜幕降临。耀眼的灯光,照亮了舞台,戏剧名角粉墨登场。上党梆子传统剧目《闯幽州》在型庄大剧场震撼上演。《闯幽州》是上党梆子传统剧目,故事描写的是杨继业不计前嫌,率领七郎八虎智闯幽州敌营,双龙会替主赴宴,金沙滩三英捐躯的千古悲歌。此剧有“宫廷生活气息浓厚,忠奸斗志分明,折子戏丰富”三大特色,作为一部文武兼备的大戏,其唱念做打皆为人们喜闻乐见。剧情扣人心弦、高潮迭起,引得观众连连叫好。作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的上党梆子流行于长治、晋城地区,是整个晋东南地区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戏台第一排就座的村民周四小,热情高涨,一边观看,一边跟着哼唱,手里拿着支架,搞起了抖音直播。“朋友们,这是我们型庄大剧场,现在直播的是《闯幽州》。”周四小一边介绍,一边收获着粉丝们的点赞。村民郝建光咬牙切齿地对记者说:“红脸的是忠臣,白脸的是奸佞,忠臣保家卫国,奸臣卖国求荣,历史剧是有教育意义的。”谈到型庄村的主题系列活动,他兴高采烈地对记者说:“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送来了精神食粮,相信我们村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村民段永芬站在广场后排,拍着手对闺蜜们说:“型庄是我娘家,娘家唱戏,不管多远都要回来看看。”她对记者说:“我有乡土情结,看到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在舞台的另一侧,候场区的演员们,描眉画脸换装忙得不可开交。演员暴国华对记者说:“本次演出,长治市上党梆子剧团阵容强大,有国家一级演员:索伟琴、李学斌;国家二级演员:李慧琴、常海湘、李彩青、郭栋杰,这些演员同时都是杏花奖获得者。”送戏下乡,感染着观众,也感动着演员。暴国华说:“戏曲扎根在农村,农民朋友爱看,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临近深夜,弯月如钩,群星闪耀,舞台上灯光逐渐暗淡。村民们久久不愿离场,好在一连三天,明天不见不散……
      “此次活动突出‘实用性’‘沉浸式’‘时尚感’,展现了型庄独特魅力,展示了型庄乡村振兴成果,正是有了大家的真诚付出,才有了活动的精彩纷呈,感谢每一位支持和帮助型庄建设发展的朋友,相信游客朋友也感受到了型庄的多彩有形,同时也欢迎大家多来型庄赏花摘菜,投资兴业。”段存厚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柳飞 郭云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6-20期

    • 第2023-06-16期

    • 第2023-06-13期

    • 第2023-06-09期

    • 第2023-06-06期

    • 第2023-06-02期

    • 第2023-05-30期

    • 第2023-05-26期

    • 第2023-05-23期

    • 第2023-05-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