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信息联播

冯元明:大宁县“宁脆”产业的示范者

  • 冯元明(左一)在为苹果树覆膜。

  •   今年春节,“宁脆”火出了圈,一箱六斤装的礼盒苹果,市场售价298元,平均下来一颗苹果就能卖50元。见到效益,村民们坐不住了,纷纷找到他们口中的“傻子”支书,要求嫁接“宁脆”苹果树。
      近日,记者来到了大宁县曲峨镇白村“宁脆”苹果示范基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冯元明,正带领村民们在果园里干活儿。见到有生人来,冯元明放下手中的活儿,拍拍身上的土,伸出满是老茧的手,和记者打招呼。四十出头的他长着一张黝黑而又敦厚的脸,迷彩裤腿上还沾着少许泥巴。冯元明擦擦头上的汗对记者说:“当时嫁接‘宁脆’的时候,我就和村民们说,试验失败了,我一个人亏。试验成功了,大家就跟着我干。现在我的果园成了示范园,村民们可以放心地跟着学、跟着干了!”

    敢为人先:做给村民看

      “白村养育了我,我离不开这里,也离不开乡亲们!”2014年,冯元明从部队退伍之后,谢绝了城里的就业机会,返回了村里。那时家家户户都栽植富士苹果树,冯元明决心当表率、做示范,投入近5万元,承包村集体土地80亩,立志靠特色产业带领全村摆脱贫困状况。
      从那个时候开始,冯元明便一头扎在了果园里。整理荒山、荒坡再植20亩果树,建蓄水池,铺管道,安滴灌……接下来的6年时间里冯元明先后投入近100万元,完善基础设施。令他记忆犹新的是,2019年遭遇大旱,果园缺水。他自筹资金6万余元,购买了钢管,计划从400米深的沟底铺设1400多米管道引水上山。这是一项费工、费力的活儿,为了节省开支,他找到了自己的两个妹夫和表弟,往沟底下送管道。山大沟深,他们拉着绳子,拽着管子,艰难地探索着前进方向。坡陡打滑,一个踉跄,冯元明从坡上栽了下去,钢管从臂弯里脱落,大拇指指甲盖儿被磕了下来,鲜血直流。冯元明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忍着疼痛继续干活儿。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干渴难受,皮肤也被灼伤,冯元明的表弟对记者说:“我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苦!”直到现在,果园的供水还是依赖柴油发动机从当初接好的管道里抽水上山……
      2020年好不容易熬到了果园挂果期,冯元明决定把果树拦腰锯了,嫁接“宁脆”。这个消息一出来,全村炸开了锅。“‘傻’、脑子不灵光,放着城里的好工作不干,回村瞎折腾……”当时村里说什么的都有。他的父母哭着,躺在地里坚决反对锯果树,妻子向他提出建议:“要不先嫁接两亩,看看效果?”冯元明坚定地回绝了妻子:“咱就嫁接两亩,让村里人怎么看?”一气之下,妻子回了娘家。就连当时给他嫁接果树的专业技术员也直呼“可惜”。白村果树技术员冯怀堂,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仿佛还历历在目:“满园的果树,都开花儿了,像是摇曳在枝头的小精灵,一锯子下去,太可惜了!”
      大家伙虽然不理解,但冯元明却笃定了自己的坚持。因为从地理条件来讲,大宁县地处黄河东岸,北纬36度,属于国际公认的“黄金水果生长带”,这里是临汾西山高质量梨果产业示范带,也是山西苹果种植集群核心区。但从市场环境来讲,全村广泛种植的红富士苹果因全国面积饱和,价格持续走低,地头收购价低到每斤2元以下。土地承包费、人工、肥料、储藏、运输……算下来,一年的投入和产出基本持平,赚不了多少。从技术角度来讲,2017年,大宁县就从陕西引进“秦脆”苹果,并与“烟富8号”红富士嫁接而成新品种“宁脆”苹果,在全县小范围试验种植取得成功。经大宁县农业科技中心检测,“宁脆”苹果含糖量为19.2%,远超“秦脆”15%的含糖量。
      “没有创新就没有新路!”冯元明讲,他选择走这条路子,不是一时冲动,他曾亲自到陕西乾县进行了考察,当时的“秦脆”苹果地头价已经达到了5元/斤。考察期间,他还从县科技局冷库里,拿回来两颗“宁脆”苹果,给女儿吃,女儿说这个苹果甜,比其他苹果好吃。“小孩子不会撒谎,‘宁脆’苹果虽然吃起来硬,但它脆,吃到嘴里没有渣子。”冯元明对记者说:“我要给全村人蹚出来一条新路子,失败了我一个人担!成功了大家就跟着我干!”

    试验成功:领着村民干

      从矮化密植的“宁脆”苹果树上截取枝条,乔化嫁接在富士苹果树上,冯元明在大宁县是头一个。虽然有陕西果业协会、大宁县科技局的技术支持,但能不能成功其实他心里也没谱。在专业技术人员帮助下,他边干边学,对照拿回来的资料慢慢研究,矮化密植果树40亩,嫁接“宁脆”苹果60亩。
      “人常说,桃三梨四苹果十年,没想到第二年冯元明的果园就零星挂果了,嫁接后的果树成活率达到了99%。”冯怀堂兴奋地对记者说。要给全村人做示范,关键时刻村里的老支书站了出来,嫁接10亩“宁脆”;村支部委员也站了出来,嫁接40亩“宁脆”;冯元明的姐夫也在他的动员下嫁接30亩“宁脆”。冯元明拉着从果树上刚采收下来的“宁脆”苹果,和村里盛产的红富士苹果,给村民们做对照试验,让大家亲自品尝,看看哪个好吃。“去年我一直和大家说‘宁脆’,你们可能都疑惑,今年我的树挂果了,大家尝尝味道,比比价格,看看结果。”村民们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敢想、敢干能担大任,在2021年的村“两委”选举中,全票通过,选举冯元明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当年,他带动白村,嫁接“宁脆”132亩,新栽果树93亩,带动农户318户。
      2022年,冯元明的果园满树开花,虽然没到盛果期,但到了秋天,就收获果实2万余公斤。地头收购价9元/斤,一些精品果还制作成了礼盒,一箱六斤装,市场售价298元,平均一个苹果卖到了50元,当年刨去开支,收益22万余元。原先跟着他干的果农尝到了甜头,没有跟着干的也都纷纷上门,主动要求学习嫁接技术,不达嫁接要求的果农甚至把自家的果树刨了,矮化密植“宁脆”。“一个人成功了不算成功,全村人都成功了那才是光荣。”本着这样的初心,冯元明白天在果园里忙碌,晚上召集全村人分享技术和经验。为了服务好全村人,他建了微信群,定时定点地提醒大家,该给果树打药了,该修剪了。
      “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退伍军人。拿自己果园当试验,为全村人蹚路子。”冯怀堂竖着大拇指对记者说:“‘宁脆’好管理,拉枝少,人工成本低,风味独特,一斤的价格是红富士苹果的3倍,同时红富士苹果有价格大小年,两相对比下来,效益是能直观看出来的。”他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4斤富士苹果也就是10颗,需要套10个袋,加上人工、农药、肥料,算下来每颗成本2毛钱,10颗也就是2元,也就是说每斤卖到3元,才能有钱赚。而‘宁脆’苹果,一颗一斤,只需套一个袋,成本2毛钱,一斤卖9元。看看差距有多大?同样是9元,红富士苹果四斤才能顶‘宁脆’苹果一斤,成本还比红富士苹果低,所以老百姓心服口服!”

    全面推广:帮着村民赚

      “经过试验,去年开了个好头。今年就可以全面推广了!”冯元明拿自己开刀,给全体村民做试验、蹚路子的故事也传开了。大家从实际收益中,体会到了“宁脆”苹果的优势,嫁接、种植“宁脆”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同时对冯元明的看法也完全改变了:“人家是从外头回来的,有眼光、有远见、有能力,咱们跟着沾光了……”
      冯元明把自己的果园当作示范基地,供全村人观摩学习,并手把手为村民示范修剪、拉枝、种植、管理技术。果农李生英对记者说:“我今年准备把我的二亩核桃树刨了栽‘宁脆’苹果树了,这树好管理,价格也好,我们有空就过来跟元明学经验,将来好管理自己的苹果树。”村民李俊堂自己种植5亩果树,闲暇时来冯元明的果园里打零工,他对记者说:“我种了三十年苹果树了,今年深有体会,咱的园子和‘宁脆’相比,投的工不少,费的事也不少,操的心也不少,收益却不及‘宁脆’的三分之一,我在这里学习技术的同时还能多赚点钱补贴家用,接下来我自己的果园也将嫁接‘宁脆’”。
      畅谈间,冯还堂支棱着身子,拍着腿向大家打趣地讲了一个故事。2021年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从冯元明那儿接了一个穗。没想到,到了秋天结了四个苹果。这可是宝贝,他把它们单另放在一块儿,藏在地窖里,等着儿子国庆回来尝个鲜。没想到,过了几天过去一看,四颗‘宁脆’苹果都被老鼠祸害了,而其他苹果啥事也没有。冯还堂笑着对记者说:“就是在果园里,鸟儿也专捡‘宁脆’吃,所以今年打算给果园装上防护网。”
      冯元明介绍说:“‘宁脆’苹果个大皮薄,果形端正,脆口爽甜,深受消费者好评。而且也不愁销路,县里相关部门也帮助推广销售,目前产品已经卖到了北京、上海、浙江等地。”产业发展起来了,下一步怎么办?“我们不走一盘散沙、打价格战的老路。”冯元明对记者说,他们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对接县里的合作总社,发挥产业集聚的规模优势,统一产品、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由合作总社和采购商谈价钱,维护集体利益,减少果农损失。同时他将带领村民继续学习最优最先进的苹果管理技术和经验,通过小树改接换头、老树逐步退化栽新树的方式扩大发展“宁脆”苹果产业。冯元明希望将白村的“宁脆”苹果打造成产业标杆,让每一位果农都能靠其增收致富。

    记者手记

      一脸黝黑,憨厚壮实,一看就是庄稼人。迷彩裤子,解放胶鞋,眉宇间透着军人的英气。冯元明四十出头,正处在干事创业的大好年纪。他没有选择城里安逸的工作,而是返回家乡扛起铁锹锄头,在沟坎山梁上种出了百亩果园示范基地。
      村民们说他“瞎折腾”:锯了老树,嫁接新树,多可惜!家人不理解:拿自己开刀,贴上全部家当,赔了怎么办?只有他自己知道,“人生有几个十年,要为全村蹚出一条新路!”“宁脆”是一个新产业,价格高、易管理、前景好!推广示范这样一个品种,全村人都能跟着受益。这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这是一名村干部的使命,这是一位退伍军人的担当!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采访中,冯元明流下了男儿泪!为了引水上山,他和表弟用绳子拽着铁管,往山沟里下送管道,一个踉跄他滚下山坡,大拇指指甲盖飞了出去,鲜血直流;为了减少用工费,父母在本该养老的年纪,顶风冒雨陪他一起干,并拿出养老金接济他;为了经营好果园,妻子省吃俭用,舍不得买肉、买菜,勒紧裤腰带陪他过苦日子……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现在嫁接成功了,果树盛果期在望。望着自己的果园,回想自己的创业之路。冯元明对记者说:“创业就如同军训跑五公里,开始很轻松,中间很难受,最后很舒服!”

    本报记者柳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6-30期

    • 第2023-06-27期

    • 第2023-06-20期

    • 第2023-06-16期

    • 第2023-06-13期

    • 第2023-06-09期

    • 第2023-06-06期

    • 第2023-06-02期

    • 第2023-05-30期

    • 第2023-05-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