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红蜘蛛又称玉米叶螨,是我省玉米作物上重要的农业害虫,具有繁殖扩散快、防治难度大、危害损失重的特点。危害严重时,整个叶片变黄、干枯,导致光合作用受阻,造成玉米出现早衰、倒伏、干枯,甚至出现绝收。
据初步统计,玉米红蜘蛛在全省各市均有发生,总体发生程度高于常年同期,重发区域主要集中在大同、忻州、晋中和太原部分地区,今年发生呈现出三个特点:
发生时间提前。从全省数据来看,玉米红蜘蛛一般在6月底到7月初始见,各地发生期均较常年偏早7~10天;重发田块特点明显。多数重发田块玉米红蜘蛛集中在玉米植株下部4~6片叶为害,近地面3片叶受害重,部分密度高的田块上升至顶部12片叶为害。从调查情况来看,湿洼地通风不良、田块周边杂草较多、砂壤土含砂成分较多,路边田边发生较重且呈外重内轻;区域内发生呈点片状。发生市县内并非全面大面积发生,而是呈点片状,往往是某个村发生较重,百株螨量达到10万头以上,但仅百亩到千亩,相邻田块则百株螨量仅有千头左右。
针对各地实际情况,省植保植检中心要求采取以下几项精准措施:
一是大面积开展普查。加强玉米红蜘蛛发生动态监测,增加调查频次,扩大普查范围,努力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并及时下发相关病虫预报和加强防控工作通知,提前预警,确保防控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保障物资供给。要充分利用中央救灾资金、省财政病虫防控资金和自筹资金,以及省级应急防控物资,统筹安排好防控工作。
三是分类分区防控。轻发生区域采取剪除玉米底部有螨叶片,统一深埋处理的办法,降低虫口基数。重发区域选用唑螨酯、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杀螨剂防治,采用无人机,加大统防统治力度,提高防治效果。
四是提高防治水平。考虑玉米植株高,密度大,温度高,常规防控困难的情况,要积极研究对策,为保证无人机等防治效果,针对当地实际,增加抗蒸发、促沉降、增渗透和粘着助剂等,力争取得较好防效。
本报记者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