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繁琐的乡镇工作,他起早贪黑,从不懈怠,毫无怨言,只想着为群众解愁,为政府分忧;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他比别人多个心眼,经常带着“眼睛”下乡,竖起“耳朵”倾听,将群众的急难愁盼归类整理,彻夜赶写;为了能高质量反映社情民意,他不辞劳苦,拜访请教行家里手,只为建言建到关键处,议政议到点子上,反映民意,说到群众的心坎上。他就是翼城县政协委员、里砦镇党委副书记冯建兵。
用心用情 精准提案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作为里砦镇党委副书记,冯建兵每天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总有干不完的活,说不完的话,跑不完的路。可是,他却毫无怨言。他说,组织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我,就要对得起组织的信任、群众的期盼!
为了真实反映民意,他充分发挥政协委员这一身份作用,坚持提案精准鲜明、社情民意常态报送。2021年,他撰写的《探索垃圾分类的里砦样板助力乡村振兴和县城创卫》建议,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部分建议被采纳并在全县推广;他撰写的《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打造全科网格》被评为优秀提案。
在全县社情民意工作交流会上,他分享工作心得,认为用心用情是做好社情民意工作的前提,在撰写时,一是要关注时事热点,善于思考,学习剖析问题的思路;二是拓宽知识面,立足本职专业,加强对专业相关领域的探索、学习;三是加强时间管理,抓住信息时效性特点,“快写”并“写好”。
正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才促使冯建兵撰写的提案和社情民意内容越来越充实,质量也越来越高。大家都夸赞说,凡是冯建兵提交的提案,许多都被定为重点提案、督办提案,凡是冯建兵反映的社情民意,大多都是质量高、分量重的信息,最能反映群众的呼声。
建好队伍 畅通民意
为了及时快捷了解民意、掌握舆情,提高社情民意信息质量,真正打通联络服务群众“零距离”,按照县政协“三位一体”建设要求,里砦镇高标准打造了政协联络站,组建了一支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熟悉“三农”工作的社情民意信息员队伍。这支32人的队伍,涵盖了乡村、企业、学校、个体工商户以及村内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等社会各界代表人士,在群众和政府之间架起了一座信息沟通的桥梁。为了有效延伸履职触角,冯建兵还牵头组织,在各村建立了14个社情民意信息员联络网点,由各村党组织书记任组长,老干部、老党员以及热心村内事务的人任成员,大学生村官负责梳理反馈问题。一个自下而上反映社情民意队伍就此建立,一个有效反映社情民意模式就此形成。
冯建兵组织、引领他们围绕党政中心工作,紧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及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撰写社情民意信息。构建了一条双向、畅通、规范的传输渠道,在增进社会共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工作。通过植根于群众中的信息员,冯建兵原汁原味、准确地反映百姓所需,把“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社情民意第一时间采写出来。仅今年上半年,里砦镇信息员报送的信息就达56条,经冯建兵加工、整理、上报后,被省、市、县采用21条。
三个结合 助民纾困
信息员队伍的建立,有效拓宽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渠道。然而,冯建兵并不满足于此,他明白,要实现社情民意信息成果转化,还要积极做好三个结合:
与“微协商”结合,助推基层社会治理。他利用每月一次党群议事会,精心梳理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选取“站位高、切口小、内容实、关联广”的民生议题,开展“微协商”,帮助群众解决家长里短的“微诉求”“微困难”。里砦村是集会集散地,为大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面对群众反映“里砦村占道经营,影响交通安全”等问题,冯建兵迅速组织委员代表、群众代表与镇派出所等部门在现场“微协商”,让群众参与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天占道经营问题就得到有效解决。
与委员工作室结合,深入群众解决问题。冯建兵借助乡镇委员工作室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优势,积极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委员之家。在关注到里砦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开展不好的问题后,冯建兵与他所在的委员学习小组立即开展实地调研,与镇村干部现场交流,及时调整方案并提出详细可行的建议;在了解到市级文化旅游示范村阎村需要绘画人员帮助的问题后,他又对接县美协,派出专业人士,为工程质量和进度提供坚实的保障。
线上线下结合,拓宽民意收集渠道。社情民意信息往往是以碎片化形式存在于群众的街谈巷议中,冯建兵竖起“耳朵”,带着“眼睛”,引导信息员从不同渠道关注民声民情,借助网络等新媒体,将群众关心,或者带有苗头性、突发性、潜在性的问题通过社情民意信息及时反馈。
面对表扬和期许,冯建兵表示,这项工作他会一直干下去,继续围绕中心聚言汇智、贴近民生反映信息,为助推全县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郭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