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乡土文化

散落在三晋大地的璀璨明珠

——简评《山西传统村落图集》一书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此为文采斐然的《滕王阁序》中名句,作者乃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著名才子王勃。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热情夸赞江西南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他的家乡山西,又岂是一个“物华天宝”所能概括。宛如桑树叶状的山西,“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人们关注“物华天宝”的山西,常常将目光投注到平遥古城、五台佛山、云冈石窟等名胜古迹。殊不知,在广袤的三晋大地,从太行峻岭到黄河岸边,从晋南盆地到雁门塞外,尚有550个传统村落,星罗棋布在山涧、河畔、高岗、平川,宛如一颗颗璀璨耀眼的明珠,熠熠生辉。
  2012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五批将6819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山西就有550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五位。在最新公布的第六批1330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山西又有69个入选。从现存的传统村落来看,山西已成为北方汉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数量最多,风貌最完整、集聚度最高、类型最丰富的省份。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更能体现村落对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典型性、代表性和整体传承性,在体现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上更准确、生动。
  今天,摆在读者面前的一套三册皇皇巨著《山西传统村落图集》,由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编著,140万字,3000多幅图片,2023年4月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图集采用大量图片和文字,呈现出550座传统村落的历史沿革、村容村貌、民居建筑、文化遗存、特产美食等。阅读这套图集,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然而,图集中每一个村落,每一幅图片,每一个文字,都浸透着岁月风霜的悠久历史,潜藏着广博丰赡的文化知识,赓续着劳动人民的睿智创造。因而,阅读此图集,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阅毕,掩卷长思,仿佛奔赴三晋大地一个个传统村落游玩了一遍,接受历史、地理、文化、建筑、民俗等方面的熏陶,感觉醺醺然,醉醉然!
  山西550个传统村落,晋城市166处,太原市4处,大同市16处,朔州市12处,忻州市28处,阳泉市45处,长治市69处,运城市19处,晋中市77处,吕梁市67处、临汾市47处。
  观察山西传统村落分布情况,以沁河、丹河流域的晋城市为最多,占到全省三分之一。其次为沿汾河密集带,涉及晋中、临汾;沿黄河密集带,涉及吕梁、运城;沿太行山密集带,涉及阳泉、长治;另外还有北部内外长城区域的大同、朔州。
  粗略梳理山西传统村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传统村落,多彩有趣的村名,颇令人玩味。

  不少村名因战事而得。高平市下马游村,该地因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的骑兵在此牧马游战,且位于河流下游,故得名下马游。下马游附近留有不少长平之战的遗址遗迹,如骑兵游憩的跑马坪、将帅发号点将出战的点将台、白起松、将军树等。另外,其所辖自然村炉只沟为秦军埋锅造饭之地,寨上则为村中制高点。
  上党区八义村,据明弘治《潞州志》记载,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长平大战前,赵国军中史正等八人于现八义村处拦路劝谏,被赵括斩杀。后人为纪念八义士之举,将劝谏地起名八谏村,后更名八义村。
  平定县柏井一村,相传西汉名将淮阴侯韩信曾在此筑柏井城,设柏井驿,秣马厉兵,后逐渐形成村落。
  有不少村名因处咽喉关隘而得。平顺县上马村,据勒石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的《马塔村建井碑记》记载:“马踏庄系唐时窦建德驻跸于此,因以名焉。”另有一说与光武帝刘秀有关,相传王莽赶刘秀至此,人困马乏,饥渴难忍,多亏村民相助,人与马饮过甘泉,恢复神威,刘秀踏石上马,重返中原,村庄故而得名。
  有不少村落因位于重要商道而得名。平陆县侯王村是虞坂古盐道的起点,古道是从运城盐池往各地运送食盐的必经之路,西至陕西,南至河南。据村里老人回忆,过去村里人的收入来源除了农业就是走马帮驮盐。春秋时期虞、晋两国的分界线——锁阳关就地处侯王村,此关以南是虞国,以北则属于晋国,历史上“假虞灭虢,唇亡齿寒”的典故亦源于此地。
  有不少村落因名人而得名。洪洞万安村,“古称国家堡,传说舜从东山来此定居,耕于历山,尧让贤,人们把帝王居地称国家堡。元代,取万民安康,改为万安。”村中陈姓为舜的后代,以孝悌传家,至今仍存。
  至于兴县碧村则更有妙趣,体现了“和为贵”的传统美德。村落“地处黄河东岸的石崖上,原白姓居多而名白家崖。后王姓亦居于此,因村名发生纠纷,于民国初年改称碧村,取白、王两姓居于石头上之意。”
  传统村落村名,寥寥几个汉字,囊括诸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要素,颇值得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探讨。

其二,传统村落,多因商贸繁盛,逐渐孕育、扩展、延续。

  泽州县小口村,明末清初,小口村经济富庶,人丁兴旺,商路古道穿村而过,车水马龙,马蹄留痕。街巷两侧店铺林立,前有茶栈,后有茶肆,酒馆、饭店、修蹄铺、当铺、药铺、乐坊等喧嚣非凡。
  阳城县润城村,古称“少城”“小城”。清雍正二年(1724年)的一通碑文曾详细描述道:“小城河集市大兴。每一日有两三千牲口往来贩卖。斗行三十多名,每一名外合十多个伙计。自朝至暮,轰轰若市。扫集儿童三四百有余,赶集群众不计其数。行炉锅场改作过客店房者十有八九,大街小巷卖火烧者直至三更。”
  陵川县浙水村,至明清时,浙水因地处要冲,西接上党,东扼太行,成为晋豫两省的重要通道之一,沿河道形成了著名的“阳马古道”(俗称“梯路”),是客旅行商来往于太行山区与中原地区的必经之路。浙水村也因此形成了繁荣的集贸交易市场,号称“陵川古八小镇”之一。至民国初期,村中尚有三家客栈、五家杂货铺,油坊、磨坊、粉坊、铁匠铺等手工坊生意兴隆。
  长治市上党区荫城村,古称荫城镇,周边各县、方圆百里产出的铁器都要运到此处,打上“荫城铁货”的招牌,再销往全国各地,可谓“日夜铃铛响,骡马排成行,骆驼送货到口外,黄金白银滚滚来。”
  交口县西庄村,明中叶时,有吴天盛、吴天印兄弟从灵石县来双池镇赶集,发现此处绿林荫翳,山环水绕,遂择址定居,因位于双池镇之西,故名西庄。此后数百年来,吴氏以小买卖起家,传至第四代“兴”字辈时,逐渐发展成为晋西大商户之一,生意如日中天,产业遍及天津、内蒙古、宁夏、乌鲁木齐、洛阳等五地数百县,在当时号称“六十里一驿、三十里一铺,日进白银五百两。”仅商铺就有洪真吴、日真吴等数十家。
  许多传统村落保持着传统庙会,每逢集日,四乡八村群众在此麇集蜂萃,成为农民信息、物资交流的中心,风俗传承绵延不绝。

其三,传统村落,庙宇戏台数不胜数。

  高平市伯方村,仙翁庙为第一大庙,全称“总圣仙翁庙”,因供奉“八仙”之一的张果老而得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此之外,村中文庙、东顶三庙、大关帝庙、北佛堂、底佛堂、祖师阁、三官庙、机神庙、观音庙等多座庙宇也保存完好。
  高平市邢村,明清以来,村中陆续建有炎帝庙、祖师庙、三官庙、土地庙、山神庙、观音堂等诸多公共建筑。
  高平市团东村,村中楼阁庙宇数量众多,旧有“一寺一楼,二阁十庙”之称。“一寺”指清华寺;“一楼”指魁星楼;“二阁”即东阁与文昌阁;“十庙”为玉皇庙、宣圣庙、祖师庙、疙瘩庙、金鼎祖师庙、龙王庙、观音堂、观音庙、大土庙和梢土地庙。
  泽州县水北村,明清时期,水北村发展达到鼎盛,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存。村民这样概括自己的家乡:“村大河宽,街长巷多,横平竖直;寺庙宫观,一应俱全,碑多匾多,阁多亭多,古戏台,老长桥,锥子塔,李家张家刘家司家,四大家族兴水北。”
  柳林县军渡村,村落建设以河神庙为核心,不断向外延伸拓展,四周分布河神庙、山神庙、龙王庙等传统公共建筑,以及官道墩台等遗迹。
  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为坐北朝南的一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是倒座戏台、献殿、正殿。正殿五间,前有三间献厅,东西之序,各配厢房十楹,离方辟门,分置戏台两边。
  繁峙县平型关村,村中十字大街交会处为过街戏台。戏台分为两层,上层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下层两侧为实心台基,中间辟门洞,可通行,戏台山墙侧有台阶可登至二层。
  巍峨的庙宇,寄托着平民百姓的人生信仰。拜娘娘庙,祈求多子多福;拜龙王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拜关帝庙,祈求关公显圣,四季平安。华丽的戏台,长久不衰上演着《杨家将》《铡美案》《窦娥冤》等传统剧目,劳动人民在享受短暂休闲娱乐的同时,农耕文明中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的道德布道,一代接一代延续。

其四,传统村落,高官富商大兴土木,宅第连云。

  阳城县皇城村,陈氏家族科甲鼎盛,共出现10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美誉。“陈廷敬故居”建筑群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平面呈不规则形,催生出龟城的传说。内城,俗称“里罗城”,形成于明朝末期,七世陈昌言、陈昌期兄弟为抵御流寇而修筑河山楼、城墙、藏兵洞等防御工事,名曰“斗筑可居”。外城,俗称“外罗城”,完成于清康熙、雍正年间,即陈氏家族发展的巅峰时期,新建多处官式建筑,内藏康熙御赐牌匾对联等。另有两座大小石牌坊。
  太谷区北洸村,曹氏发迹始于第十四代曹三喜,其随他人闯关东,后经两三代人逐渐发展成为关外大商。后曹氏向关内发展,清道咸年间,曹家的铺面遍布大江南北,成为名副其实的富商巨贾。曹家大院创建于明朝末期,建成于清朝中期。整座建筑自北向南,东西并排三座穿堂大院,内套15座小院,鸟瞰呈“寿”字形,附属西花园建有地下厨房,地面建筑餐厅,附带长廊及正楼。
  其他如万荣县阎景村李家大院、汾西县师家沟村师家大院、灵石县静升村王家大院、临县西湾村陈家大院等,均为高官富商发迹后精心营造的深宅大院、花园楼房。如今,这些大院大多得到了修缮整理,基本保持原貌,成为一个个著名景区景点,山西的大院文化,每天迎接着一批批中外游客。

其五,传统村落,村民急公好义,造福乡里。

  阳城县南安阳村,潘氏族人除了发展商业、大兴土木、扩大家族势力之外,还造福乡里、修路建坝、保护农耕、赈济灾民。据碑文记载,潘景宗在清咸丰至同治年间曾向朝廷捐资十万两白银;清光绪时,三年大旱,曾开仓赈济灾民万余口。
  原平市大阳村,张氏声望日隆,发展兴盛,还热心公益事业,修路、建桥、盖庙、助学,仗义疏财,造福当地百姓。据1991年版《原平县志》记载,大东桥,在崞县城东一公里,即滹沱河便桥。明崇祯五年(1632年)大阳村张养浩妻樊氏施桥板24丈,椿木15根始建。后秋建春毁,逐年修筑。白彪桥,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大阳村张梦龙捐资修建。
  平顺县安乐村,申家内院厅房大门正上方有一块“积善堂”匾牌,据说是大旱之年,申洪开仓赈灾,救活周边百姓,皇帝御赐给申家的。
  蒲县化乐村,从清康熙至同治的二百年间,是该村商业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据清道光九年(1821年)的化乐龙镇桥重修碑记载,捐资商号多达80家,同时还有300多个捐资者。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哟,梁也还是那道梁……”550个传统村落,延绵赓续了数百年,数千年。
  山西传统村落犹如一首首诗。王之涣登上鹳雀楼,远眺的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白身临黄河岸,仰望的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贺攀登雁门关,感受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山西传统村落犹如一首首歌。太行羊倌唱起了“桃花花你就红来,杏花花你就白,爬山越岭俺寻你来,啊格呀呀呆!”欢快悠扬;黄河艄公喊上了“你晓得,天下的黄河几十几道弯哎,几十几道弯几十几只船,几十几只那船上几十几根竿哎,几十几个艄公呀把船来搬!”高亢浑厚;河曲妹子哭出了“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哀婉凄美!
  山西传统村落犹如一幅幅画。炊烟袅袅,晨起的农人头顶草帽,牵着老牛,扛着犁耙,迈着缓缓的步子走向希望的田野;村边流淌的小溪旁,披红戴绿的小媳妇大姑娘洗涮衣裳,追逐嬉戏,抡起的棒槌溅起阵阵水花;残雪消融,暖阳高照,墙根下、门槛里、石条上,满脸皱纹的老头们叼着旱烟锅,眼睛眯成了一道缝,凝望着通往山外的唯一官道。
  官道,有的村落是一条黄土路,两旁芳草萋萋;有的村落是一条石子路,杂乱的缝隙长满青苔;有的村落是一层层石阶,弯弯曲曲,一眼望不到头。路在脚下,绵绵延续到大山之外,延续到繁华省府,延续到煌煌京城。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打官道走出一个个青春年少,有的参加科举,踌躇满志;有的奔赴疆场,建功立业;有的“熬相公”经商,做着发财梦。数十年过去了,居庙堂之高的官员致仕归来了,封侯居胥的将士解甲归来了,富甲海内的巨商大贾腰缠万贯归来了。村落有他们的白发亲娘,村落有他们的先辈坟茔,村落有他们儿时戏水的池塘和捉鸟攀爬的大槐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游子回乡,叶落归根,村落是游子最终的归宿,村落就是他们的根!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论你有无功名,无论你贫穷或富有,每个村落都会以博大的胸怀欢迎你,拥抱你!
  夕阳西坠,霞光返照在村落高大的屋脊上,返照在高门楼“大夫第”匾额上,返照在大院里“福禄寿喜”的石雕、砖雕、木雕上,返照在大门前孤零零的拴马石上,返照在村口庙宇的廊柱上。此时此刻,村落掩映在柔美的氤氲中,炊烟袅袅,村舍静怡,荒野恬然。
  保护好传统村落,就是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的根!

冯印谱 薛广勤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15期

  • 第2023-08-11期

  • 第2023-08-08期

  • 第2023-08-04期

  • 第2023-08-01期

  • 第2023-07-28期

  • 第2023-07-25期

  • 第2023-07-21期

  • 第2023-07-18期

  • 第2023-07-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