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乡土文化

说古道今话“龙门”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龙门,是一扇通往远古的大门。叩开“龙门”观河津,不尽黄河滚滚来。龙门,是黄河冲出秦晋大峡谷的山门,两山夹河,壁立千仞,其形如门,河水如龙,所以称龙门。龙门,属大禹治水所凿,又名禹门。黄河在这里发出了惊天动地的轰鸣,自此有了“河声岳色”一词。龙门,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有意识、大规模与自然抗争的伟大壮举。龙门,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地标。
  “千秋禹绩无双比,万里黄河第一门。”
  《孟子》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禹遵舜命,全力治水。十三年沐甚雨,栉疾风,三过家门而不入,率领众先民运用焚林开山、火烧破石、淤泥驾橇等科学方法,光凿开龙门就用了4年时间,水患始平。而佐助大禹治水毕其功于一役的正是“改堵塞之法为疏导之法……破开龙门,凿通三门,引水归道,安定九州”之所在地——古之龙门,今之河津。
  人类逐水而居。远在一百万年之前,龙门这里即有先民集聚、生存、繁衍、栖息。春秋时建耿国,秦置皮氏县,北魏称龙门,县治长达近700年。由此衍生出“龙门渡”“龙门仓”“龙门保障”“龙门锁钥”“龙门咽喉”这些战略要塞、城门之美名。而后又有了龙门(禹门)公社、龙门村、龙门广场……
  “龙门”一词从此不胫而走,一发而不可收。便有了层楼倚汉、曲栈连云、鸣泉漱玉、飞阁流丹、悬崖挂月、空谷惊雷、秋水归帆、春鳞汲浪“龙门八景”的惊险奇观;有了“桃花三月鲤鱼跳龙门”的美丽传说;有了士子考中进士称之“荣登龙门”等绝妙词语;有了数不胜数的以龙门为题材的诗词歌赋:明薛瑄一篇“眼底生云雾,脚下数千年”的《游龙门记》,寥寥几百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绘了黄河龙门雄伟壮阔的山水画卷;有了河津真武庙上的崇文阁前,清人王照离写的一副对联:“不大亭台,南汾水,北遮泉,东环瓜涧,西绕黄河,锺千古之英灵,莫谓卜马难继;最狭殿阁,前凤坡,后麟岛,左攀虎丘,右依龙门,萃一方之秀气,且看王薛再生。”有了清代诗人张汾宿《咏河津》联:“莫谓人弗杰,周卜子,汉马迁,隋传仲淹,明表敬轩。那几家硕士高贤,洵足接千秋道统;漫言地不灵,东虎岗,西龙门,南来飞凤,北迎卧麟。这一带山清水秀,亦堪壮三晋观瞻”。有了中共中央原总书记胡耀邦视察河津时挥笔题词“古耿龙门”;有了“龙门三级跳”,跨进全国“百强县市”的高速发展奇迹;有了今天的“鱼跃龙门,华耀河津”新景象!
  龙门,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地标,是一个意蕴深厚的文化概念。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得山水之气,在这样一片灵山秀水,钟灵毓秀的龙门圣地,为“大禹文化”“黄河文化”“龙门文化”赓续绵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龙门成为汇聚文气文脉、诞生文化名人名作,并为中国文化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地方,也涵养了这里的人文生态,造就了这片土地的厚重深邃。
  孔子高徒卜子夏莅晋传儒、西河设教就在龙门黄河岸畔。被联合国授予“世界历史之父”称号的司马迁,其家乡就是古之龙门县太和坊,今之河津市辛封村。龙门还是被唐太宗封为“游击将军”薛仁贵的桑梓故里。这里还曾孕育出“河汾设教”的大教育家王通、被誉为“斗酒学士”的大诗人王绩、一篇《滕王阁序》闪烁古今,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久唱不衰的初唐四杰之冠王勃,以及明初大思想家薛瑄等足以够得上“圣贤”等级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相映先后,卓越千秋,流芳千古,成为龙门的一代代骄子。
  古之龙门,今之河津,还是朱德、刘伯承、贺龙、王震等八路军将领,两次从龙门渡口东渡黄河抗击日寇、西渡黄河解放大西北的革命老区。这里还养育了抗日民族英雄、绥远省主席、开国上将、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其武……更可喜的是现任龙门村的党委书记原贵生,连续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次全国人大代表,成为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推进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龙门村也成为遐迩闻名的“三晋第一村”。
  龙门,有诸多人文与自然遗产,这是历史留于河津人的馈赠。“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它犹如“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成为河津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乳汁,成为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精神动力。
  祖籍龙门的人,身上流淌着“龙门文化”的因子,甚至执着地认为自身的每一条血管也都是黄河的支流。龙门人便有着黄河的秉性——大气豪迈,无所畏惧,激流勇进。从历史的角度看,大禹治水精神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大禹文化,并由此衍生出“黄河文化”“龙门文化”。“龙门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一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数千年滋养、濡染、融进了河津人的血液,注入了河津人的骨髓,形成了河津人“勤劳睿智,明理尚贤的品格;质直好义,崇德向善的情操;坚韧不拔,乐于奉献的气质;开放包容,求新图变的胸怀;争强好胜,勇为人先的精神”,催生了河津人建设“两河强市、中原名城、华夏铝都、开放高地”的无限激情;奏响了新时代“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文化兴市”的变奏曲;蹚出一条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新路,书写河津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守住历史根脉,厚植文化底蕴。这才是智慧的河津人应该呵护的无价之宝、底蕴风骨;是河津人应该守住的一张亮丽名片!

李建录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15期

  • 第2023-08-11期

  • 第2023-08-08期

  • 第2023-08-04期

  • 第2023-08-01期

  • 第2023-07-28期

  • 第2023-07-25期

  • 第2023-07-21期

  • 第2023-07-18期

  • 第2023-07-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