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过后,炎热的天气稍稍有些凉意,新绛县泉掌镇南张村的日光温室大棚建设工地又恢复了忙碌,大型挖掘机挖土作业,工人们整理土墙、搭钢架,温室大棚正紧张有序建设中……
“在村西北部流转了200余亩土地,规划建设41座高标准蔬菜日光温室大棚,目前,17座日光温室主体完工,其它正在加班加点建设,争取赶上今冬明春种上一茬。”南张村村委主任吴小红说。
南张村加班加点建造新棚,古交镇丁村的国家级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小棚改大棚”工程正如火如荼进行中,机械轰鸣、车辆穿梭、旧棚拆除、新土回填……一派繁忙景象。
“由于新绛县发展设施蔬菜较早,一些设施大棚设备老化,保温性不强,产量不高,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新绛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行宗泽说,小棚改大棚、旧棚改新棚,是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必然要求,是县委县政府今年推动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
新绛县是全省最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设施蔬菜占地10万亩,播种面积15万亩,年产7亿公斤,产值20亿元。近年来,由于设施农业设备老化,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适应现代设施农业发展要求,新绛县委、县政府提出用两年时间新建110座占地500亩的蔬菜超大棚,新建300座占地1000亩的钢架棚;完成5856栋蔬菜日光温室提升改造任务,全力推动设施农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
“5856座老旧日光温室的改造涉及9个镇74个村,总共占地15145亩,各乡镇各村庄积极开发利用农村空闲地、废弃地、边角地发展新棚。截至7月底,全县共拆除老旧日光温室2166栋,占地面积5873.44亩;新建25栋日光温室,改建874栋日光温室,占地面积3261.62亩。”新绛县蔬菜中心主任邢岗的业务数据娴熟于心。
“改造后的日光温室结构牢固,棚体空间大、亮度好、保温效果好,水分、温度、养分控制更合理,产品上市早、产量高、品质好,价格优势明显。”新绛县财均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樊彩俊投资了75万元改建了5个棚,种植串串红西红柿,两季卖了80万元,一年就回了本钱。在樊彩俊影响带动下,中苏村村民加快了改建大棚的步伐。
南张村张国夫妇在西安做生意,生意一直不温不火。听说县里鼓励种大棚,对改建新建大棚有奖补,还有一年贴息贷款。夫妻两人果断放弃西安生意,回到村里一口气建起3座大棚,通过辛勤努力,一年收入达到15万元。张国说,种棚守家在地比在外做生意强多了。
“现代设施农业为广大农民家门口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返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有效解决了年老农民就业难题,突破了种地农民增收瓶颈。”泉掌镇副镇长杨慧说,设施农业解决了农民就业、稳定社会等问题,还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步伐。
“新绛现代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2万亩,以全县20%的耕地,吸纳了40%以上的农民就业,提供了60%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此一项人均年纯收入1万元以上。”说起设施农业对社会的贡献,邢岗自豪地说。
据悉,新绛县不仅是全省最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还是全省最大的蔬菜种苗繁育基地,全县年生产优质蔬菜种苗3亿株。目前,正在极力争取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新绛县通过内培外引做强做优精深加工业,加快建设集市场交易、冷链仓储、物流配送于一体的智慧冷链物流产业园,推动设施农业全链条升级。
与此同时,新绛县全力实施“一廊十线百村”和美乡村建设工程,重点打造汾河生态廊带、10条乡村振兴示范连接线、106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全县农村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朝着“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一流强县,挺进全省现代化建设第一方阵”目标奋力前行。
本报记者何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