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综合新闻

中桥村:红彤彤的西红柿 红火火的好日子

  开栏语:为挖掘各地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新思路新举措,感受全省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的新变化新成效,倾听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驻村干部、农村带头人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新期待新希望,从今天起,本报推出“走进乡村看振兴巩固成果见实效”专栏,为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油鼓劲,敬请关注。

  出壶关县城沿着225省道向东南方向,一路行驶20公里,便到了店上镇中桥村。
  省道穿村而过,中桥村被一分为二,东边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西边地势平坦楼房整齐划一。登高而望,田间阡陌交通,大棚遍地,村庄绿树环抱、街巷整洁,街道上中桥人步履匆匆、神采飞扬……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中桥村的发展变化。
  中桥村是脱贫村,全村总人口238户627人,脱贫户就112户310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征程中,中桥村将落实国家各项帮扶政策和挖掘自身发展潜力结合起来,发展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家园……脱贫户或就业、或创业,对发展有了动力、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对明天充满了憧憬……

“我们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

  8月正是西红柿收获的季节,也是中桥村民最开心的时刻。
  在种植大户郭红亮的西红柿田头市场,七八个妇女围着一堆西红柿,有的挑拣、有的贴签、有的装箱,脱贫户杨进菊和几个男劳力在绿色的藤蔓间采摘着鲜红欲滴的西红柿,时不时地将装满篮子的西红柿搬运出来,倾倒在大堆上,大家有说有笑,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红彤彤的西红柿映衬着老百姓的好日子。“一个小时10元,我一天有100多元进账。”杨进菊说,西红柿采摘能持续将近两个月,在家门口打工能赚五六千元,自己还种有几亩地,再加上国家对脱贫户的各项补贴,收入在12000元左右,生活不用发愁。
  “村子产业单一,发展空间有限,为了增加村民尤其脱贫户收益,村集体承包了店上镇离中桥村很近的80亩土地,一天100元雇佣村里的脱贫户、60岁以上有劳动意向的老年人,种植豆角、西红柿,除了开支,盈余部分再二次分配给脱贫户。”中桥村党支部书记常江东想了个“借船出海”办法,给村民创造更多增收渠道。
  在镇政府支持下,常江东依托本村自然资源,推动村里发展了135座大棚,200亩旱地西红柿、200亩连翘,初步形成了以特色种植为主,中药材生产加工为副的产业格局。同时扶持了两个种植大户,起到了带动示范作用,农忙时能给村民提供20多个岗位。
  “过去,我们只能守着那一亩三分地种些玉米、小麦,或者背井离乡出门打工;而今村里有了特色产业,我们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以前在外打工的脱贫户李红英说起现在生活很是满足。
  给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在众多脱贫户中,郭红江成了村里人羡慕的对象。
  2014年,郭红江在外打工漂泊不定,没有稳定经济来源,连两个孩子的生活费都付不起,被识别为贫困户。人穷志不穷。他积极向上,多次参加政府组织的劳动技能培训会,很快掌握了西红柿种植、栽培、管理技术,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种了三亩西红柿,通过精细化管理获得了大丰收。种了三年西红柿翻身后,又经营起粮油配送店,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如今,他也成了全村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村民不断前行。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征程上,中桥村脱贫户和村党支部及镇党委,双向奔赴形成合力。店上镇打破村域界限,用产业发展资金成立壶关县红太阳农旅开发有限公司,将各村产业资金入股“红太阳”,发展千亩标准化蔬菜大棚基地、万亩农业托管基地,实施“公司+基地+脱贫户”模式,建立起与脱贫户利益联结长效机制,公司每年给全镇包括中桥村在内38个行政村的脱贫户实行分红,让脱贫户又多了一层生活保障。

晒晒我们的“幸福账单”

  天蒙蒙亮,杨红江便轻轻地爬起床,蹑手蹑脚地关上卧室门,把家里水缸接满水,换上工服,扛上扫帚出了门,在责任区开始清扫街道。
  杨红江是脱贫户,没有啥技能,村里安排了公益岗位,他每天准时准点出来打扫街道,等人们出门时,大街小巷早已干干净净。
  “村里原来环境很差,垃圾乱堆乱放,储藏杂物的棚子乱搭乱建,自人居环境整治以来,拆除了违建,栽种了花草,安放了垃圾桶,村子一下就感觉亮堂了。”中桥村党支部委员郭国方说,为维护来之不易的好环境,村里成立了清洁队,建立了打扫卫生长效机制。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村民每天都有好心情。
  “除了环境好,喜事一件件。我们心情能不好嘛!”村民郭宁宁拿着手机点开微信,看村务群里刚发的通知,今天镇卫生院给妇女和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让符合条件的村民拿上身份证到党群服务中心等候。
  “现在政策真是好,医生上门免费检查,还有家庭医生,有个头疼脑热,一个电话随叫随到。”
  “可不是嘛!国家的政策真是好,我家的(老伴)今年做了个手术,花了两万多,报销下来,自己只出了1000多元。”
  “我家大孙子上高中,国家补助了2800元。小孙女上学不交学费,每天还能免费吃上鸡蛋、奶等营养餐呢!”
  “种地不交公粮国家还给补贴,60岁以上老年人还有养老金,真是赶上好时候了。”
  ……
  坐在村口晒太阳的几个老年人,你一言我一语聊着国家支农惠农好政策,晒着她们的幸福账单。
  说起幸福账单,66岁的脱贫户常庆文给记者认认真地算了一下他的一年收入:农业补贴491元、低保金4329元、养老金1608元、分类施障保障金564元、种地收入3000元、低保户电费补贴85.92元,2022年全年收入10077.92元。“我的身体挺好,光吃喝足够了,花也没处花。”常庆文微笑着说。
  民生实事一件件,惠民工程一桩桩。看着老百姓由里及表洋溢出的笑容,就能读懂他们对现在生活的认可和满足。

帮扶队在,心里就踏实多了

  一场秋雨下个不停,劳累了几天的村民,有的在家刷手机追剧,有的三五人聚一起打扑克,用不同方式消遣着难得休息的好时光。而此时长治市新闻中心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郭雪燕在党群服务中心驻地焦急地走来走去,李保令家房子不会漏吧,走咱们去看看,说着便带着队员张少敏、岳梦娇冲在雨中。
  从党群服务中心到李保令家里,十分钟的距离,三个人一路小跑仅用了六分钟。“郭队长,下着雨你们怎么过来了?”李保令看到郭雪燕她们很是惊讶。“下雨了,担心你家房子漏雨,过来看看。”“听天气预报要下雨,我就搭了块塑料布,没事的。”“你的危房改造申请,已经通过了,等天晴瞅个好日子就翻修一下吧!”……李保令和工作队队员十分熟悉地聊着。
  郭雪燕驻村帮扶已经六年,与村里的老百姓早已打成一片,就像一家人。
  一次,工作队入户走访,得知脱困户李地根的媳妇王建芳眼睛糊看不清,在帮扶单位带着医生给村上义诊时,特意给王建芳做了检查,诊断为白内障。工作队多次上门给她介绍相关政策,并主动联系长治同康医院,出具农村的贫困户证明,医院免费给王建芳做了白内障手术。从此,王建芳总是往村委会跑,摘点豆角、拿几个西红柿,给工作队送过去,推也推不掉。
  情谊在点滴间慢慢积累,中桥村成了郭雪燕和她的工作队割舍不断的家,一年又一年,工作队配合中桥村党支部村委会做着工作,张罗着村里的爱心超市,维持着正常运转;向上级机关部门争取一些发展资金,要一些发展项目,帮助脱贫户增收;关注脱贫户、监测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做好防返贫工作……
  “这些年工作队为村里办了不少实事好事,我们一一记在心上。”脱贫户杨进菊掰着指头说着,“种地时给村民捐赠玉米种子、化肥;组织脱贫户电商技能培训并联系工作;六一儿童节给学生送书包文具、书籍;重阳节开展孝老敬亲活动;给村民送戏;年底还给村民发米面油……”
  有段时间,脱贫户郭交龙见人就问,现在已经步入小康了,是不是工作队就撤呀?现在正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时期,工作队不但不会撤,还会加强监测户的动态走访,并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接下来,我们一手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动态监测防返贫,一手抓产业帮扶促增收,用好帮扶单位资源,争取更多的发展项目,实行中桥村多元化发展,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听了郭雪燕的答复,郭交龙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帮扶队在,心里就踏实多了。”

本报记者何海亮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01期

  • 第2023-08-29期

  • 第2023-08-25期

  • 第2023-08-22期

  • 第2023-08-18期

  • 第2023-08-15期

  • 第2023-08-11期

  • 第2023-08-08期

  • 第2023-08-04期

  • 第2023-08-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