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在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大同综合试验站(以下简称试验站)的试验田里,技术集成和新品种示范的绿豆、小豆、芸豆等杂豆作物,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近年来,试验站以产销量较大的绿豆、小豆、芸豆、豌豆等为主要突破口,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品种混杂、退化严重、产量较低、栽培管理粗放、种植技术落后等问题,开展了品种选育、技术研发、示范推广等多项试验工作。
品种选育开发市场潜能
试验站针对晋西北食用豆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新品种(系)联合鉴定试验,筛选出符合生产、出口和加工需要的食用豆新品种,为品种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食用豆新品种选育和育种技术创新方面,芸豆新品种同芸豆3号、小豆新品种特红3号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同绿5号和同红3号通过了中国作物协会评价鉴定;绿豆新品种“黄荚绿”成为山西省2022年农业生产主推品种。
同时,试验站注重全产业链发力助推产业发展,通过建设示范田,让企业、农民更快了解新品种;并多次邀请农业主管部门、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进行基地观摩、现场讲解,扩大示范效果。
技术攻坚助推产业发展
在筛选品种的同时,试验站因地制宜开展多项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对推动杂粮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针对农时,分别科学制定应对措施,重点围绕品种、水肥高效利用、病虫草害防治和机械化作业4个方面开展协同技术攻关,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优质、安全、高效生产的技术规程。
试验站通过对现有农业机械进行适应性改进,集成了绿豆绿色丰产、轻简、高效和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为支撑云州区黄花种植产业第12年度无收入的种植现状,试验站在许堡乡梁庄村进行晋绿9号绿豆套种黄花的高产高效示范种植,每亩增加纯收入260元左右,有效弥补了农民当年无黄花收益的问题。
试验站集成的“高寒区旱地红芸豆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成为2022年山西省农业主推技术。该项技术通过选用优质高产红芸豆品种、采用覆膜播种机垄上双行精量穴播、拖拉机牵引中耕培土、及时防治田间病虫害、适时收获等措施,实现了提质增效、蓄水保墒、降低成本、省时省工的目的。亩节本增效70-80元,亩增产20-30公斤,亩增收150元以上。
由试验站集成制定“绿豆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成为山西省2022年主推地方标准。
社会合作服务县域经济
试验站高效开展社会化服务,将天镇县、阳高县、云州区、浑源县和右玉县五个县区作为食用豆示范基地,与当地龙头企业合作,推广集成的技术模式和体系。
与云州区新三农农牧专业合作社,建立绿豆示范田,构建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核心示范田的辐射带动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县市推广绿豆新技术种植2万多亩,增产绿豆40万公斤。
与阳高合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科企联合,示范了千亩幼龄果树套种富含高功效成分绿豆高效栽培技术,在5个基地县建立核心示范区,集成了绿豆农机农艺融合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组成专家团队,与天镇县通航粮贸有限公司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带动6个乡镇20个村种植红芸豆2万多亩。
试验站与山西合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进行富含牡荆素绿豆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为企业提供加工型专用绿豆新品种,协助企业共建科技示范园。
同时还与杂粮销售企业及加工企业联手开展产后加工,增加产业附加值,高效服务县域经济。
本报记者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