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地道的农民,祖籍闻喜,今年88岁。本人一生与土地打交道,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我对闻喜县小麦生长做了详细调查,发现小麦的增产问题关键在科学管理上。我从近两年的实地考察中得出结论:“小麦亩产1500斤不是梦,达到2000斤有希望。”
今年夏收,闻喜县郭家庄镇卫家庄村张文燕组织的合作社,承包耕地200亩,亩产达到了1140斤。畖底镇颜村张晓民5亩小麦亩产1300斤。同样的自然环境,同样的地理位置,卫家庄2300亩小麦亩产只有500斤左右,颜村3000亩小麦亩产700斤左右,差别很大,产量几乎差一半。为什么会这样?通过我对小麦的全年生长过程做了跟踪调查,总结出以下几条具体措施:
选择良种,因地播种。国家农业部门对小麦良种的培育早就下了大力度,山西省农科院根据本省各地区气候、地理等条件培育出晋麦系列优种,分水旱两个品种,经过多年的实践都有增产增效的趋势。旱地品种比水地品种迟熟10天左右,各有各的优势,产量悬殊不大。选种主要是根据当地土壤结构而定,土壤粘化层的中厚适合旱小麦种植,中层粘质洪积碳酸盐褐土适合水小麦种植,气候条件在一个区域基本上没多大区别。
适时播种,适量下籽。传统的小麦播种时间有这样的说法: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但这不是绝对的,地理位置很重要,高寒区域要早七八天,河峪地带稍晚一些。如今随着全球气温变暖,小麦种植的时间基本上推后了。气温在20℃左右,昼夜温差不小于8℃就是冬小麦的播种时令。这时候的地温适合种子发芽,从下种到苗出土七至八天是正常时间,四至五天出苗说明气温高,十天后出苗说明气温低,这都会影响到小麦的生长发育。一亩地下多少种子为宜?这要根据地力而定,含水分高的土地相对多一些,一般在20斤左右。含水分少的地相对少一些,一般17斤左右,盲目下种势必影响产量。另外种子的千粒比重不一样,大颗粒种子与小颗粒种子相差100-200粒,单凭斤数是不科学的。种子过多影响分蘖,种子过少会影响产量。
立冬除草,小雪追肥。小麦地里野草很单一,当地农民把它取名叫地菜,地菜的生长期与冬小麦相同,也是隔年植物,它比冬小麦迟出苗一个节气,立冬前地菜已经成苗,麦长它长,麦熟它熟,不从发育期着手根治,第二年立春后它比小麦长得快,如果地力肥它比小麦劲大狂长繁茂,所以立冬前的除草是重要一环。小雪追肥有两大好处,入冬后小麦是上停下长,也就是叶停止生长根系仍然活动,任何植物都是先发根后长叶,小麦冬季根系发达就为来年返青期打下了基础,所以小雪追肥是重要一环。每亩按25斤左右为宜不可过多。第二点就是追肥拌农药,25斤肥料拌2斤粉状杀虫剂,这叫关门打狗,把虫卵消灭在土壤中,对减少来年病虫害大有好处。
施足底肥,谨防狂长。庄稼施底肥是重要的一环,必须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无机肥都含化学成分,虽见效快但长期使用时土壤有板结,有机肥和无机肥搭配使用有利于土壤缓解作用。施底肥要根据土壤元素含量而确定,缺磷多施磷,缺钾多施钾,缺氮多施氮,一般亩施搭配肥料300斤就充足了。常言道:庄稼一枝花,全凭粪当家,有水没肥收一半,收多收少在于肥,肥源不足产量必然上不去。小麦狂长与气候大有关系,大自然的运动是无常的,它不是人为可以改变的。历代农民总结出一句话,叫“麦无二旺”,就是说不到一定节气小麦不能无节制地生长,根系发育期茎叶不能茂盛,若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反其道而行。所以在入冬前小麦长势旺时就要碾压,控制其狂长,一遍不行碾压两遍,让它把劲使到根系上,这叫墩苗法。
冬眠封口,保墒松土。大雪过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小寒到大寒地面难免有裂痕,寒风入地消耗养分。老农经过实践得出“麦吃腊月土”的经验,腊月天气寒冷小麦根系并没有停止运动,为了不让小麦根系受到影响,耙耱封口至关重要,通过耙耱可以把小麦根茎部加以保护,既保墒又护根,增强小麦的抗寒能力,对越冬保持养分人为地提供条件。
返青春浇,喷施叶肥。数九是划分冬季寒冷程度的过程,从一九到五九是寒气上升阶段,地表干燥保根护苗为要。从六九到九九是气温回升阶段,寒冷逐渐消失,春达六九头是说六九起春意就来临了。七九河塘开,八九杨柳赛,九九燕子来,雨水到惊蛰是万物苏醒的阶段,小麦的冬眠也开始打哈欠,春浇就要择日开始。正当麦苗开始活动就是春浇的最佳期,春季有风但它是温和气流不影响麦苗生长。春浇就在清明前后,如人吃早点要饱,麦苗喝够水就开始向上发育。谷雨前后喷施一次叶面肥,这如同人吃午饭加点营养,以保秆壮颗粒饱满。
卫生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