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德宝兄共处一方水土,是紧邻、为好友,从童年穿开裆裤时就在一块玩耍,直到小学毕业后才各奔东西。参加工作以后,只有在年节放假期间,才能重逢。我俩知己知彼,团结友爱,往来甚频,知其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谨慎持重,非义不为。
德宝兄从小走惯了家乡黄土路,喝惯了家乡旱井水,吃惯了家乡小米饭,听惯了家乡乡土音,看惯了家乡山川景。生他养他的家乡,成为他一生魂牵梦萦的地方。正如他常言:“人是寨里好,月是太行明。”平凡的话语道出了他的思乡之情。因为那里有他童年的足迹,有他的父老乡亲。家乡是他心灵的寄托,是他情感的归宿,是他的创作源泉,从小到大和家乡结下不解之缘。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他总是为家乡之喜而喜、之忧而忧;为家乡掬泪沾襟,放声讴歌。真可谓:“一颗赤子心,最爱寨里村。”
山川草木总关情
德宝兄情牵家乡,关爱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街一巷,一院一宅,写下了《寨里百好》,从人到物都有诗文歌咏。如庙前杨、池上柳、北缘椿、村口槐,崖头乌李、岸头酸枣、辙侧马莲、庙上芍药、铺院牡丹,梁上燕、占枝雀、云里雕、报春鹃、啄木鸟,土屋、村庙、南山、牛车辙印等。他同家乡有深厚缘情,在省城工作期间,只要回壶关都要回老家寨里走走看看,听听访访,说说谈谈。
当获悉村里有乱砍乱伐树木的现象时,他心里特别惦念村南山坡上的松林,数次回村和村干部商量,并帮助订立管护山林的村规民约。对村里村外幸存的几株古树,他反复相告古树是历史的见证,活着的古董,传承的村宝。要用砖墙圈起来,施上肥、浇足水,让他健壮、持续生长。他说,管护好古树是对历史负责,对村民负责。
有一年德宝兄回到老家,走向庙坡,眼望那棵高大挺拔的毛白杨,他告诉在场人,这棵毛白杨是上世纪60年代,店上公社副主任李宽如带领全村村民四旁绿化的成果,为纪念他,又称“老李杨”。当时栽植毛白杨近百株,成活了30余株,后来多数又被伐掉使用,仅剩这株老李杨,要实施特护。如今老李杨高大粗壮,枝头参天,绿荫浓郁,风来叶响,声若鼓掌,成了寨里村一道亮丽的风景。正如他在诗中所咏“一树百家护,荫村福祉长”。
又如池上柳。德宝兄写道,池上柳是寨里村的一座地标,是一处村徽,从东南来的人,远望可见柳,近观即见村,见柳见村即开颜。再如北缘椿,他说是故乡村北的一道晚秋风景线,并有诗咏:“一椿一风景,村北赏尊容”“易色观秋叶,火燃一树红”。“见树之喜,见大树则大喜”。德宝兄这句话反映了他敬畏自然,尊重生态,坚守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
邻里人家常牵挂
德宝兄带着家乡的胎记,处处流露出对家乡的一往情深。他所咏所记家乡的诗文,句句充盈爱,行行满溢情。
请看他的《良豆送乡邻》,咏记不失时机,不违农时,回家乡送豆种的情景。在“杨柳飞絮,点瓜种豆”的时节,高高兴兴、匆匆忙忙地赶回村中,把大豆良种送到乡亲们的手中,了却一桩心事。这首诗充分表达了他给乡亲们办实事的心情是多么快慰啊!从“春风一路”四个字就可以体现出他“送豆”的迫切心情。分豆种,“闻讯乡邻围车聚,无升无秤用手掬”“邻翁尚是鳏独户,托侄送豆到村西”。我想,分豆种不可能是绝对平均,多也罢,少也罢,总算是多数户都能分上一掬,体现了德宝兄殷殷恋邻里,融融故乡情的心境。
又如,劝导村民戒烟、喝牛奶。2005年正月,德宝兄回村找到党支部书记刘雷芳、村医陈保龙商定,要宣传教育村民戒烟、喝牛奶,实施“烟转奶”健康工程试点。2006年腊月,德宝兄回乡发放戒烟年画等资料200余份,街头还办起宣传栏。他说“先建无烟卫生所,后建无烟村。”2010年,他专程回村探访落实情况,得知村里的“烟转奶”有较大的反复,也有不小的成效后,便把自己的《营养与健康》期刊寄回家乡,对普及家乡人们的营养知识,提高健康水平,献出了拳拳爱心,做出了殷殷贡献。
再如,德宝兄那首现代诗《故乡的赐予》,说明他对家乡的山山坳坳、沟沟坡坡了如指掌,情同自宅。诗中咏道:“池上凹的山药蛋又沙又白,长畛川的玉米甜中带香,前头凹的清泉水滋喉润肠……”村里20余处文物古迹、土特产品全部铭刻在他的心里。写入诗文中的《焦改娥接生五十秋》《人约雪后晨》《乡耍拾遗十二首》《十月十油糕节》《寨里有百好》《吃水谣》等60余首诗词都是歌咏家乡寨里的。他那缕缕的乡愁,浓浓的乡情,爱家乡、爱村民的一颗炽热之心,融进了低吟浅唱的字里行间。
公共村务屡襄助
德宝兄说:“我是吃寨里村的旱地粮,喝寨里村的旱井水长大的。现在应当反哺家乡才合情理。”老家装心怀,心中忧民来。他时时不忘家乡父老,时时不忘为家乡出谋献策办实事。
为了帮助村里造林绿化,德宝兄在长治县工作期间,给村里先后送来良种柳树、杨树、杏树苗。村里通自来水,他帮助安装通水设施。为建砖厂、修缮学校,修复出村大路、建设新农村,多次请示上级部门解决资金问题。为了下一代,他还给村校小学生每人发了一本《新华字典》。
德宝兄最值得称道的是:力助村里纠正村名。德宝兄认为村名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是历史的积淀,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村名文化,不得随便更改。但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有人把“寨里村”改写成“ 里村”,也有写作“赛里村”,为了更正村名,德宝兄给公安、民政等部门写信说明,三番五次请示把村名更正为“寨里村”。他倾力帮助刘振平主编为家乡编纂村志,亲自修改数遍,并为村志写下了《村民共有的一笔文化祖产》的序言。之后,言犹未尽,他又提笔写下一首四字谣《寨里铭》入志,这本村志给村人留下一本村教资料,让人们铭记在心。
而今,德宝兄年逾古稀,他对家乡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村是村,看人最亲,时刻憧憬回到家乡,回味五彩童年,缤纷少年,浪漫青年时代。他虔诚地怀念着母生、村养、师教、友助的乡梓之情,他把家乡视为根脉,把爱家乡深深地融化在他的血液中,堪称真爱无限。
王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