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我们在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专家的指导下,建设了以150亩辣椒田为核心的标准化示范智慧农场,实施建设了小型气象站、虫情监测、苗情监测、土壤墒情、水肥一体化设备等智能设施设备,改建了1座标准化远程可视智能控制草莓种植大棚,依托这些新型数字化、标准化和智能化技术的综合应用,节省了25%劳动力成本,水肥利用率提高了20%,辣椒田亩均节本增收500元以上,草莓棚亩增收1800元。同时还辐射带动周围1000余亩辣椒基地增产增收。”日前,忻州市尹村示范基地负责人董建军高兴地说。
和尹村辣椒种植户同时增收的是河拱村,据忻府区河拱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慎心介绍,在当地甜瓜和蔬菜种植区域,今年通过实施数字农业技术,实现了田间管理精准投入,节约灌溉用水15%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15%以上。
尹村和河拱村的增产增收,得益于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实施的“特”“优”项目——数字化智慧农业与生产技术集成示范。通过采用数字农业集成技术,利用互联网实现农业大数据的分析,其中,预警功能在种植时,可以有效为农户提供气象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预警;通过手机APP简单的操作可以实现线上控制,同时还可实现预约功能定时定量;人机界面清晰简洁好操作,无网络覆盖区域也可实现局域网络的数据传输。
“该项目主要是通过农业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管理模式,搭建起包括硬件设备和信息系统的数字农业平台,主要功能包括多维翔实的园区信息实时监测、智能报警、远程诊断、设备管理、数据分析、品种识别、病虫害识别、统计分析、可视化园区展示等,在远程大屏、电脑、手机端等物联网平台对生产进行控制和智能数据整合,建设起集生产技术和示范推广效应为一体的智慧农场。”项目负责人安晓宁介绍说。
据了解,该项目以推动忻州特色产业发展为引领,立足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集成项目组多年科研成果与实践经验,结合国内外最新数字农业技术成果,从不同角度创新强化集成技术体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数字农业数据库,全程记录作物生长关键数据,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智能部署,提升水肥精准化管理水平,避免肥料用量过多对土壤和水质造成污染,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与忻府区集体土地农户、辣椒种植大户、甜瓜种植专业户以及合作社建立了技术合作,进行技术培训,培养当地急需紧缺人才;通过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通过发挥专家大院、院县共建、专业服务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服务模式,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信息服务功能,全面推进忻州智慧农业提质转型的步伐,对指导我省数字农业的发展和示范推广具有重大意义。(张美丽 帖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