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美丽)日前记者从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生态农牧研究所获悉,2023年,以该单位为依托的平台、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右玉综合试验站依托科研项目发挥技术优势,将朔州市朔城区、平鲁区、右玉县和忻州市偏关县、岢岚县5个县区作为燕麦荞麦示范基地,开展对口技术服务,示范总面积6000亩,辐射带动了区域燕麦荞麦产业的快速发展。
9月19日,试验站组织对右玉县白头里乡杨官窑村500亩示范田进行抽样现场实打实收,该示范田实施的是旱作燕麦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平均亩产为191.8公斤。采用该技术体系实现了大面积产量和品质的提升。试验站通过项目推动新品种、新技术的实施,为当地实现大面积增产增收和品质提升做出了很大贡献。
燕麦荞麦示范项目实施初期,岗位专家靳建刚副研究员带领科研团队,奔赴基地县,同体系育种岗、加工岗、机械岗等团队专家规划种植,现场调试机械播种,促进良种良法良机良田深度融合,同时为基地县发放农资,确保种植工作顺利进行。2023年在5个基地县共无偿提供燕麦种子1.35万公斤,甜荞麦种子2500公斤,苦荞麦种子2500公斤,提供复合肥5吨。
试验站专家团队多次深入田间进行技术指导,同时与示范基地县的相关农业部门、种植大户、合作社联系,普及科学救灾知识,减轻灾害影响,进一步提高燕麦荞麦生产中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在燕麦荞麦生长的关键时期,专家团队时刻关注气象信息,抗旱、防涝两手抓,总是在第一时间赶赴基地县,做好防灾、减灾、救灾,确保燕麦荞麦的正常生长和成熟,为今年燕麦荞麦丰收打下基础。
团队及时跟进关键农时,在基地县组织山西省杂粮产业技术体系燕麦岗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针对农户遇到的生产技术难题,及时进行技术指导。
此外,国家燕麦荞麦体系右玉综合试验站与国家燕麦荞麦山西省产业技术体系在右玉县元堡子镇杨管窑村共建试验基地1000亩,做新品种示范推广,品种主要有右甜荞1号、右苦荞1号、白燕2号、蒙燕1号、晋燕17号。在新品种培育与推广方面,晋燕17号入选了山西省主推品种,推广面积500亩、亩增产15公斤。
右玉综合试验站在体系的支持和团队的努力下,通过适合产业化需求,燕麦荞麦品种的筛选和示范推广,改变了我省晋北及周边地区燕麦荞麦生产上品种多、混杂退化严重、产量品质参差不齐的局面,为燕麦荞麦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研发示范推广燕麦荞麦有机旱作栽培技术,改变了燕麦荞麦小农生产的局面,使燕麦荞麦大面积、规模化生产成为现实,不仅带动我省燕麦荞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为全省有机旱作杂粮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