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张美丽)随着我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开发利用非常规饲料资源是解决粗饲料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大同地区有黄花种植面积26万亩,大面积的黄花菜种植产生的大量茎叶,未能被合理利用,直接丢弃或者焚烧,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还会成为冬季火灾隐患。近两年来,山西省现代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联合省内外牧草科研、教学和推广体系专家及企业,协同开展黄花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及示范,取得显著的技术研发进展,达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并重。
“黄花菜茎叶是收获黄花后剩余的茎秆部分,具有纤维含量高、蛋白含量较低的特点。体系科研人员从生产实际出发,产学研用结合,开展了黄花品种筛选、刈割技术、青贮加工利用技术、饲喂技术等研发和示范,开展了黄花茎叶与全株玉米、黄花茎叶与紫花苜蓿混合裹包青贮利用方式的试验和推广,并与两家公司合作开展替代饲喂试验,按营养当量替代,每吨饲草成本可降低550元左右。”山西省现代农业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郑敏娜副研究员介绍说。
为拓展可利用的饲草资源种类和来源,山西省现代农业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按照我省饲草产业发展“南北互补、中部突破、全面发力、整体提升”的总体思路,将我省北部大同地区黄花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和示范作为体系创新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两年试验示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达到了预期效果。
据介绍,体系在大同云州区建成核心示范基地500亩,在云州区、平城区建成饲用黄花品种区域试验,开展了包括大同黄花、大乌嘴黄花、马莲黄花等38个品种的区域试验,筛选出大同黄花、大乌嘴、沙苑金针等3个适宜的主要推广饲草化利用黄花品种;在云州区开展黄花茎叶最适刈割期的田间试验,结合大同地区适宜品种的种植方式、生长发育特点、采摘方式、采摘时间等调查数据,在黄花秋季展叶期选择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的黄花植物进行田间试验及综合配套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在大同地区黄花主产区,黄花茎叶饲料化利用最佳刈割期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同时体系开展了黄花茎叶与全株玉米、黄花茎叶与紫花苜蓿混合裹包青贮利用方式的试验和推广,优先推荐全株玉米、黄花菜茎叶按质量比80: 20或60:40的比例,紫花苜蓿、黄花茎叶按质量比60:40或40: 60的比例混合裹包青贮,混合青贮成功率达到100%,经济效益和营养品质可达到最佳;体系还在大同牧森草业公司和椿林牧业公司开展替代饲喂试验,对肉牛牛群、肉羊羊群每日的饲料成本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牛/羊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胴体净肉率显著提高;按营养当量替代,每吨饲草成本降低约550元。
针对示范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体系科研人员多次深入企业和种植合作社开展技术服务与培训,因地制宜提出解决措施;为进一步推广黄花茎叶资源化利用,体系科研人员对大同地区企业和农户种植利用黄花及其副产品意愿和效益进行深入调研;为提升农户种植意愿和效益,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先后在云州区、云冈区等地召开两次饲用黄花茎叶饲料化利用加工技术观摩会,结合当地种植黄花的实际情况,就黄花茎叶利用的刈割时期、青贮产品开发的品质产量及经济效益等进行了详细讲解;同时,牧草体系还组织科研人员撰写科普文章,制作发行宣传片,进一步促进黄花茎叶资源化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