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绿野漫笔

破解植物精气之谜

  提到植物精气,爱好养生、熟悉森林康养的人应该知道它是植物不断分泌出的一种“气”。森林能给我们带来健康,其秘密就是有植物精气。精气是散发在空气中,通过呼吸道和人体皮肤表皮进入体内,为人体所吸收。其成分70%以上是萜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被人体吸收后,对人体有适度的刺激作用,可促进免疫蛋白增加,有效调节植物神经平衡,从而增强人体抵抗力的生理功效。
  那么,我国是谁最先研究植物精气的科技成果呢?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这需要从一位教授说起,他叫吴楚材,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一位教授。1982年以来,他从事森林旅游的研究与教学。吴教授认为:森林的景观资源和奇花异草,加上对人健康有益的植物精气,就更能吸引人到森林中去旅游。所以,他决定研究植物器官和组织散发的气味,揭开这个谜,为人类造福。
  在1992年吴楚材拟了植物精气研究课题,但没有得到批准。4年后,原国家林业局召开森林资源评估会议,吴楚材教授也是受邀专家。会议上,许多专家的发言还是停留在用材林的出材率、经济林的产量等方面,而吴楚材教授拿出他独特的见解,提出植物精气和负离子有着强身健体和杀菌治病的作用,应该引起重视!他的发言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但缺乏详细的数据。会议结束后,原国家林业局一位领导表示支持吴教授做出研究方案,获得有说服力的数据。吴教授非常高兴,回到中南林学院后,很快拿出了研究植物精气的方案,当年底即送到了北京。
  1997年3月,原国家林业局特批吴楚材教授的研究方案,明确了研究任务:一是研制森林大气负离子测量仪;二是研究植物精气;三是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
  通过不断地研究探索,一年后,吴楚材教授终于研制成功森林大气负离子测量仪,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7年来,吴教授和他的团队从来没有双休日。清晨进入办公楼,一直干到每晚10点多才回家。特别是测量一个林分要做16个小时的野外样品采集,若遇到天气变化,如刮风下雨,又要重做。许多时候往往要在野外过夜,风餐露宿,遭蚊叮虫咬。入深山,穿密林,顶风冒雨,霜染白发,不怕苦,不怕累,1999年终于完成了40个树种的精气分析。
  这种情况下原国家林业局提出要求不单做南方树种,还要扩大到全国140个树种。接下来的几年,他们跑遍全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样,北到黑龙江、吉林,南到海南,东到江西、浙江,西到甘肃、新疆,都有他们的足迹。课题组共完成了150种中国主要植物叶片、103种木材、22种花朵、18个树种林分精气化学成分的测定,分析出440种化学成分,对这些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类,对森林植物的保健功能做了初步的认定和评价,为森林植物的保健功能作为旅游资源,家具用材、室内装饰用材、玩具用材、包装用材和厨具用材的选择,开发植物保健产品提供了科学依据。
  吴楚材教授说,研究过程的难度在于对精气采样要求非常严格,有的甚至是十分苛刻,采样方法的研究和确定难度大,采集工作难度更大。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的闪失,有的须经过多次反复。
  2004年,吴教授团队完成了150种中国主要树种的叶片、103种木材、22种花、18个树种林分精气化学成分,鉴定出440种植物精气化学成分。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等9位专家组成的成果鉴定委员会对课题的评价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该项成果提出了直接从植物组织中采集植物精气的方法;首次系统测定了我国主要树种和部分林木的精气化学成分,并对其保健功能给予初步认定。
  此项科研成果经《中国绿色时报》2003年1月以《中南林破解梅花精气之谜》为题,《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以《中南林学院植物精气研究成果填补世界空白》为题,《中国绿色时报》2005年2月以《植物精气令人神气——访湖南省旅游学会副理事长、中南林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楚材》为题,《中国绿色时报》2005年3月以《用植物精气为人类造福——访植物精气专家吴楚材教授》为题进行了报道,指明其为森林资源的利用开辟了新的方向和领域。

李吉龙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2-20期

  • 第2024-02-02期

  • 第2024-01-30期

  • 第2024-01-26期

  • 第2024-01-23期

  • 第2024-01-19期

  • 第2024-01-16期

  • 第2024-01-12期

  • 第2024-01-09期

  • 第2024-01-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