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冷飕飕的西北风,冬天,来到了田野,来到了乡村。田野里,没有了秋收时节辛勤忙碌的景象,只留下了树叶尽落的光秃秃的树干树枝、一块一块的空地。村子里,也没有了天气暖和时的热闹气氛,村街上人影稀少,冷冷清清,偶尔有黑色的或花色的小狗,孤零零地沿街边跑过。
大雪节气过后没几天,先是刮了一下午的冷风,到了夜里,黑魆魆的天空,便下起了雪糁子。颗粒状的绿豆一般大小的雪糁子,落地有声,“沙沙”作响。不久,在屋里听不到院子里的“沙沙”响声了,以为雪停了,就拉开门去看:嚄!雪糁子确实停了,然而天空飘起了纷纷扬扬、密密麻麻的雪花儿。院中地面,已经铺上了一层白雪,在屋内灯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
雪花飘了一夜。第二天清早醒来,急忙起床到屋外看:虽然天空仍然阴着,但雪已经停了;院子里,地面上,屋顶上,都覆盖着皑皑白雪,原先光秃秃的细瘦树枝,也变成了肥嘟嘟的生动有趣的雪枝雪条;雪白色的地面,与灰白色的天空融为一体,天地一色,玉树琼花,银装素裹,变成了一个白色的童话般的人间仙境……清扫门口积雪,看到雪层足有三四寸厚,禁不住感慨:瑞雪兆丰年!好一场多年未遇的盛雪啊!
一场降雪,给村子送来了清洁、静谧和美丽,也给人们送来了欢喜、想象和回忆。思绪油然飞回到几十年前儿时下雪后的情景。那时的雪地里,可是孩子们的欢闹世界啊!堆雪人,打雪仗,一个个都变成了小雪人,一片片的嬉笑声……多么欢快、热闹的场景啊!
下雪后,气温骤降,极端冰冻低温天气持续了好几日。天寒路滑,人不出门,村街上更冷清了。不知不觉,冬至节来到了。日至冬至,昼时短至极点,天地阳气复升。冬至开始数“九”,数九歌谣云: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溜,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歌生动形象,通俗易记,简明扼要,概述了我国中原地区从寒冬过渡到暖春的季节转换过程。其中“三九四九”,有说“冰上溜”的,也有说“冻破石头”的,不管咋说,意思都表示:三九四九时段,是我国北方地区每年冬季最寒冷的时期。但今年这个冬季,气候有点异常:冬至之前,天寒地冻,天气酷冷了几天;冬至开始数“九”后,没有冷空气来袭,天气日日晴好,气温逐日回升,阳光渐渐暖和起来。到了三九时候,明媚的阳光更加温暖喜人了。
村街上的积雪多已融化消失,街面不再湿滑。天气不冷了,村里就有了生气。村街上,农家小院里,大麻雀、小麻雀欢叫声声,狗吠声此起彼伏。村子北边的村委会大院,每天都聚拢来不少村民。新建的村委会办公大楼,坐落在大院的北侧。宽阔平整的大院,东西两面都没有高大的遮阳物,可以让冬天的暖阳,从上午一直照到下午。人们每天聚集到大院广场上,一边晒着太阳,一边自然分成了好几个堆儿:有跑步或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的,有打扑克下棋的,有谈天聊地说古论今的……
在村子的西街上,随风飘溢着一股淡淡的酒香。“柿乡醴”酒坊又开始“熬”柿子酒了。这户农家酒作坊的男主人,名叫海宝,年过五旬,精明能干。他家的土法熬制柿子酒技艺是从祖上传下来的,他是第三代传人。
我们村盛产柿子,是汾南地区出了名的“柿子村”。早些年,大多数村民挣钱门路少,生活尚不富裕,每年卖柿子卖柿饼的收入,是家家户户一年的一笔不菲进项,所以,每年秋季摘柿子下柿子,成了大多数村民一年中必须要干的活儿。近些年来,大多数村民打工挣钱的机会多了,物质生活富足起来了,就不再看重柿子的那点收益,不愿再受累上坡去摘柿子下柿子了。于是,每年到了晚秋季节,村子南面土坡岭上的柿子成熟时,一树一树的柿果竟然没人采摘,任其自然熟落干瘪,白白地损失了。看到这种情况,心眼灵透的海宝抓住了商机。五六年前,他向老父亲耐心求教,学会掌握了他已故爷爷传下来的土法熬柿子酒的技艺工序,在村街上贴出了大量收购柿子的广告,盘起了火炉子,架起了老蒸锅,把他家停顿了多年的柿子酒老作坊重新开张了。
海宝在冬季里土法熬制柿子酒,是先把收来的柿子压碎、捣碎,拌上酒曲,倒入大瓮中密封起来进行发酵;碎柿子发酵多日后,用大铁勺子每天舀出一部分来,均匀拌上谷糠、高粱皮、短麦秸等疏松材料,倒进蒸锅,点起炉火来慢慢蒸馏;蒸馏到合适程度,就可以出酒了。土法熬制柿子酒,既是苦活,又是细活,需要把握火候,需要仔细观察。几年来,海宝潜心摸索,辛勤熬制,吸取了失败的教训,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已经成为土法酿制柿子酒的一把好手。他家里用来发酵碎柿子的大瓮,增加到十几口了,每年可以酿制不少柿子酒,收入达到几万元。
村子里,在冬季仍然忙活劳作、不愿清闲的人,不单是熬酒的海宝,还有许多养羊的和管理着田间大棚的身体强壮的村民。昔日的“冬闲”,对于他们来说,已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我们村子有两千多口人,以种植小麦、棉花等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种植结构调整潮流的推动下,二十多年前,村里兴起了油桃种植业。到目前,全村四千多亩耕地中,约有七八成的农田栽种着多样品种的油桃树。昔日的“麦棉之村”,变成了今日的“油桃之村”。种植油桃,让广大村民尝到了甜头,物质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发展设施农业,在油桃田里搭建温室大棚,可以防冻防雹,可以提前桃果的成熟售卖期,大幅度提高了油桃的经济效益。因此,近年来,村里的桃农在政府专项资金的扶持下,踊跃建棚。现在,全村已建成大大小小的油桃温室大棚一百多座。在村外田野里抬头四望,一座座大棚历历在目,蔚为壮观!
冬日里,管理着大棚的村民,一天也不能停歇,每天都要冒着冷风寒气,去地里两次:上午给油桃大棚拉开苫被子采阳,下午又要把苫被子拉下盖严保温。这些勤劳的村民,每日还要在油桃大棚内,辛辛苦苦地做棚桃冬管的各种活儿:修剪、喷药、追肥……遇到下了雪,清扫棚顶的积雪,是劳累的苦活儿。每年进入阳历2月,“立春”节气前后,温室大棚内的油桃树,便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开花期。棚外仍然春寒料峭,草木休眠未醒;而棚内已是暖春融融,娇艳桃花次第开……
到了三九末尾,又下雪了。这是新年过后的第一场雪。巨大的洁白帷幔,覆盖了乡村和田野。气温下降了,天气又寒冷起来。有雪的冬天,才是北方的名副其实的寒冷的冬天啊!
王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