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今年春节期间,寿阳县通过“守护文脉·寿川记忆”非遗风采展演展示、“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文艺展演、寿阳县第二届群众文化艺术节迎春社火展演等活动,以非遗破题文化传承,添了年趣、浓了年味,丰富了群众春节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增进人们的文化自信和前行动力。
寿阳非遗“入戏”
绽放迷人光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融入传统特色,又要融合时代需求。正月十五,寿阳县“守护文脉·寿川记忆”非遗风采展演活动在朝阳广场精彩上演,有铿锵激昂、气势雄浑的“寿阳滚大鼓”,栩栩如生的寿阳竹马,曲调优美、情真意切的寿阳民歌,刚柔相济、变化多端的太极鞭杆,外练于形的五峰山傅山导引养生法,寿阳张氏杨式太极拳动静相间,风趣幽默的寿阳评说,还有寿阳傩舞爱社、耍叉、佛乐、五行养生拳、八卦掌、河蚌舞、照影双钩一笔书法、担灯舞等十余种各具特色的非遗节目。
朝阳广场非遗展示区一侧的非遗传承人在展示传统非遗手工制作技艺,欣赏寿阳福寿剪纸、一笔双钩书法、篆刻、木刻、手工制匾、传统木雕、传统布艺、竹马制作、传统刺绣等非遗项目的魅力,感受手艺人炽热的匠心;再来非遗展示区另一侧品尝寿阳非遗美食,寿阳茶食、豆腐干、糖画、胡氏荣茶、猪头肉、老冀扒鸡、擦酥饼、蛤蟆茶、戗面千层馒头等各种舌尖上的非遗令人垂涎欲滴……通过一个个匠心独具的非遗表演和节目间的互动串联走近非遗、了解非遗,观众还能赶非遗大集,在沉浸式体验中欣赏寿阳传统文化之美,感受寿阳最淳朴的年味。
寿阳非遗“入俗”
弘扬文化自信
喜气洋洋的年画、绚丽多姿的彩灯、气势恢宏的龙舞……每年春节、元宵节期间,寿阳县都会集中开展非遗展示展演和民俗活动;正月十六的朝阳街上,寿阳县第二届群众文化艺术节迎春社火展演异彩纷呈,3000余人的社火表演队身着节日的盛装,震撼的傩舞表演、竹马、耍叉、背棍、霸王鞭、秧歌、舞龙、划旱船、抬阁等民俗活动出圈出彩……非遗入年俗、节俗、民俗,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机与活力,启示和激发人们的家国情怀,增进文化自信、延续非遗文脉、守望精神家园。
寿阳非遗“入景”
厚植幸福底色
非遗活动激活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营造文明祥和、红红火火过大年的氛围,使“我们的节日”焕发新的时代光彩。悠远的鼓点、粗犷的动作、神秘的面具……正月十七,“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文艺展演在平头镇黑水村福田寺文化广场举行,国家级非遗项目傩舞寿阳“爱社”、省级非遗项目寿阳竹马、寿阳耍叉50余名非遗传承人精神抖擞、轮番上台献艺。
傩舞,作为一种古老的面具舞蹈,其历史可追溯至远古的祭祀仪式。在古代,人们通过傩舞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表达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崇拜。寿阳竹马戏既有高跷的魁伟高大,又有竹马的彩饰造型,既有人们熟知的戏剧人物故事,又有刀枪剑戟的激烈拼杀,通过表演和队列变换,在或急促或舒缓的锣鼓声中,马蹄铿锵、铃铛作响、马鞭飞旋、你来我往,精湛的表演把剧中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耍叉表演不仅考验表演者的身体素质和反应能力,更体现了寿阳人民勇敢、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表演引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让观众感受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艺术之魅力。
整个展演活动荟萃全县国家、省级非遗优秀节目,展示寿阳悠久文化历史。寿阳非遗文化“活”起来,百姓日子“火”起来,通过守正创新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促进更多非遗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添彩美好生活。
寿阳县着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积极探索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机制、模式与路径,不断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新成效。先后有1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9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32个项目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公布了县级非遗保护名录77个,同时先后认定县级传承人151人,推荐市级传承人35人、省级传承人9人,国家级传承人1人。
非遗,让春节年味更浓;春节,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从围墙里走出来,到寻常巷陌,唤起人民群众对传统习俗的记忆,也在创新中传承,以新技术、新手段,实现了活态传承,赋予非遗文化“新内涵”,让非遗文化“活起来”,让人民精神世界“富起来”。新的一年,寿阳县将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科学保护思想指导下,继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新成效。
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