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种植导航

冬小麦起身拔节期管理

  目前,我省小麦从南到北陆续进入起身拔节期。此期是实现单产提升和丰产高效目标的重要时期,也是二、三类苗转化升级最佳时期。为此,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国家小麦产业体系临汾试验站和省小麦产业体系专家提出当前我省麦田管理措施:

1、加强起身拔节期肥水管理

  去年我省小麦晚播面积大、个体弱,起身拔节期肥水管理十分重要。对返青期亩总茎数40万-60万,叶龄4叶1心-5叶,单株分蘖1-2个,次生根3-4条的二类麦田,加强起身期肥水管理,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对返青期亩总茎数60万-80万,主茎叶龄5叶1心-6叶,单株分蘖2个以上,次生根5-8条的一类麦田,加强拔节期肥水管理,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对返青期亩总茎数不足40万、主茎叶龄4叶以下、单株分蘖0-1个、次生根0-2条的三类麦田,在返青期第一次追肥浇水基础上,于小麦拔节期进行第二次追肥浇水,亩追施尿素7.5-10公斤。

2、绿色防控病虫害

  病虫害防治:重点关注条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白粉病、赤霉病、麦蜘蛛、蚜虫、吸浆虫
  (1)返青拔节期 以防治条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为重点,兼治蚜虫和叶螨。对条锈病,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选用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丙硫菌唑·戊唑醇等防治药剂。对纹枯病,在小麦拔节初期,田间病株率达10%时施药防治,选用井冈·蜡芽菌、噻呋酰胺、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井冈霉素、多抗霉素等防治药剂。对茎基腐病,在小麦返青拔节期选用丙硫菌唑、丙硫唑、叶菌唑、氰烯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氯氟嘧菌唑等防治药剂。对纹枯病、茎基腐病等茎基部病害的防治,要注意加大水量,将药液喷淋在麦株茎基部,以确保防治效果。对叶螨,当平均33厘米行长数量达200头时,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联苯·三唑磷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可通过中耕除草、合理肥水等农业措施,降低田间虫量。对蚜虫,当百株蚜量达到200头时,应选用啶虫脒、噻虫胺、高效氯氰菊酯、抗蚜威等药剂防治。在病虫防控的同时,可结合田间苗情,添加生长调节剂芸苔素内酯、氨基寡糖素等,提高抗病虫和抵御倒春寒等能力,提高病虫防控效果。
  (2)抽穗扬花期 以预防赤霉病为主,兼顾锈病、白粉病、蚜虫、吸浆虫等。对赤霉病,应关注天气预报,抽穗扬花期一旦遇到连阴雨或连续露水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立即施药预防,可选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丙唑·戊唑醇、叶菌唑、氰烯·戊唑醇、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蜡芽菌等药剂,要用足药液量,施药后遇雨,应及时补治,确保降低病害流行。对小麦白粉病、叶锈病,可以结合防治条锈病、赤霉病进行兼治;当田间病叶率达10%时,选用环丙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等杀菌剂进行防治,严重发生田块,应间隔710天再轮换用药防治1次。对小麦吸浆虫,应重点做好抽穗期的成虫防治。在抽穗初期达防治要求时,及时选用阿维·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虫啉等农药进行防治,重发区间隔3天轮换用药,再防治1次。
  (3)灌浆期 重点防控麦穗蚜、白粉病和叶锈病,结合“一喷三防”,将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科学混用,防病治虫,防早衰防干热风,助力单产提升。

3、关注天气变化,预防“倒春寒”

  在寒潮到来前,及时足量灌水,补充土壤墒情,调节土温和近地层小气候,缓冲降温影响,预防冻害发生。特别是在4月上中旬我省小麦孕穗挑旗期,当预报强降温寒潮天气来临之前,必须提前浇透水,并在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或植物生长调节剂,预防和减轻冻害影响。寒潮过后2-3天,及时调查幼穗受冻情况。一旦发现主茎或大分蘖幼穗受冻,应立即采取追施速效氮肥、叶面喷肥等措施分类进行补救。对于冻害影响在10%-30%的麦田,可亩施尿素5公斤左右;冻害影响在30%50%的麦田,可亩施尿素7-10公斤,冻害影响达50%以上的麦田,可亩施尿素12-15公斤,促进恢复生长,把冻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王敏 姬虎太 马小飞 张定一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3-15期

  • 第2024-03-14期

  • 第2024-03-12期

  • 第2024-03-08期

  • 第2024-03-05期

  • 第2024-03-01期

  • 第2024-02-27期

  • 第2024-02-23期

  • 第2024-02-20期

  • 第2024-02-0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