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有机旱作看山西

大同:科技支撑兴产业 大同好粮树品牌

  • 云州区黄花有机旱作基地。

  •   2017年以来,大同全市上下立足全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资源禀赋,以“项目带动、科技支撑、产业融合、品牌赋能”为发展路径,大力推广有机旱作集成技术,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为稳粮保供、农业转型、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全力走出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为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大同贡献。

    发展思路清晰
    工作目标明确

      近年来,大同市以绿色、有机、低碳理念为引领,以“特”“优”发展为方向,坚持系统化思路、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全方位、整体性、多维度推进有机旱作农业。
      该市围绕桑干河流域、长城沿线、恒山区域“三大板块”,布局有机旱作特色优质产业发展,重点围绕“土、肥、水、种、技、机、绿”七字要领,深入实施“十大工程”,全面推广有机旱作集成技术。到2025年,全市有机旱作农业标准体系、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抗旱良种普及率将达到95%以上,农业机械化率将达到70%以上,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继续实现负增长。2027年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规模100万亩,项目区普遍将增产20%30%以上。

    立足“三个坚持”
    规模效益倍增

      六年多来,大同市立足“三个坚持”扩规模、提质效、强产业,让全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坚持系统化思路,引领高质量发展。大同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了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专家组,出台了《关于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关于做优做强八大特色农业产业的实施方案》政策性文件,政策举措全面加强。同时在省级支持的基础上,市级财政共投入1.15亿元,县区加大统筹整合投入力度,有力撬动金融、保险和社会资金投入。
      坚持规模化发展,全面推广示范。2017年以来,大同累计实施示范有机旱作农业190万亩,成功创建灵丘、云州2个省级示范县区、15个示范乡村、11个封闭示范片,市级共打造核心区47个、样板区146个,实施96个技术集成推广和节水增效项目。持续在桑干河沿线50公里10万亩有机旱作高质量农业发展示范区,形成以有机旱作农业为主、种养加绿色循环、农文康旅相结合的“大同模式”。
      坚持标准化生产,带动产业升级。通过“市校合作”,制定发布了《大同市高粱旱作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富硒谷子旱作生产技术规程》《大同市黍子旱作高产栽培技术规程》;通过大力建设标准化有机旱作生产基地,重点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栽培、全程机械化作业等20余项有机旱作集成技术,全面夯实底盘技术支撑;打造天镇县通航粮贸国际有机杂粮基地,9个杂粮产品通过了国际有机认证,2021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

    产业喜结硕果
    彰显大同特色

      有机旱作农业,助力粮油“提单产”。2023年大同发展有机旱作农业55.19万亩,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有机旱作集成技术。项目区全年共节水约0.66亿立方米,节肥0.83万吨,节人工投入0.3亿元,粮食产量2.2亿公斤,相比普通技术大田粮食增加产量约2500万公斤。
      打造有机品牌,赋能产业发展。近年来,大同市形成了以“大同好粮”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有机旱作农产品为主导的品牌体系,全市共有7家有机旱作农产品品牌入选“有机旱作·晋品”省域农业品牌,认证绿色食品158个、有机农产品2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1个,“圳品”15个。
      推进整县示范,助推乡村振兴。大同按照“党政主导、产业支撑、市场运作、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在灵丘打造有机旱作示范县,年总产值达5亿元。灵丘县连续举办了十届中国大同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荣获“有机之乡”称号,形成有机农业助推县域乡村振兴的可复制经验。

    白慧磊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3-19期

    • 第2024-03-15期

    • 第2024-03-14期

    • 第2024-03-12期

    • 第2024-03-08期

    • 第2024-03-05期

    • 第2024-03-01期

    • 第2024-02-27期

    • 第2024-02-23期

    • 第2024-02-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