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留住乡愁

故乡的吃食

  我的故乡盂县在山西的东部,属于典型的山区,这里群山环绕,又四季分明,适合种植各类谷物。
  但由于人多地少,为了吃饱肚子,长期以来人们主要选择种植玉米、谷子、高粱、土豆、红薯和大白菜等高产作物,秋冬季时兼种一些小麦。
  由于降雨量少,也没有大的河流和湖泊,故乡从来没有养鱼的历史和吃鱼的习惯。这里的养殖业主要以猪、羊、鸡为主,前提是不能跟人抢食。
  条件好的人家喂养骡、马、牛作为家里的主要生产资料,用来耕种和搞运输,很少舍得杀了吃。
  煤炭为人们的饮食带来了极大方便的同时,又为饮食习惯的养成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地处沁水煤田的余脉,这里有一个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那就是煤炭,而且品质好,种类又多,有无烟煤、有烟煤、半烟煤,还有露头煤,在山根底,田间地头随处可见。人们在种地时,常常是早上挑着粪出门,到晚上挑着地里挖的煤回家,往返不空担。
  故乡的吃食简单而固定,早上,大部分人家吃撒和糊饭,做法简单又快捷。
  “撒”是小米粥里加上玉米面,再放一点碱面,秋天时还要加倭瓜和红薯,这是主食;菜主要是咸菜或炒酸菜或土豆丝。
  “糊饭”就是小米粥里加土豆、大白菜、豆角等各种时令菜,再加玉米面或莜面,适当放一点盐,再炒点土豆丝辣椒就着吃。
  每逢过年过节和红白喜事,早餐也不外乎两种,即红稠饭和白稠饭。
  白稠饭也叫菜稠饭,与撒和糊饭的区别主要是不加玉米面,全是小米,可见小米要比玉米金贵得多。
  红稠饭则需要在头一天晚上把红小豆放点碱面用铁锅熬烂,使汤水变红,用铝锅和不锈钢锅熬不红,出来的效果没有铁锅熬得好看。
  过年过节和娶妻嫁女吃红稠饭,寓意是红红火火;而白事只能吃白稠饭。后来条件好了,平素里人们也吃红稠饭和白稠饭。
  在红事业中还有一道主食——枣糕,就是用红枣和黄米面在蒸笼上蒸熟,虽然美味可口,但食用的地域非常小,仅仅在原来老盂县境内流行。
  故乡的中午,家家户户基本上都吃面,过去是以玉米面为主,现在以白面为主,掺和着豆面、荞面、高粱面等各种杂粮面粉。
  过去白面少,人们想了各种办法,最常见的是用榆树皮磨成面粉掺入玉米面和高粱面里以增加黏性,然后做成各种面食。或用少量的白面包住玉米面,做成包皮面改善口感。
  故乡的面食做法齐全,有切的、削的、压的、挤的、抿的、戳的、摇的、溜的、拉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而由于食材的多样性,造成种类更是繁多,数不胜数,至少有几十种上百种之多,一句话,只要你能想出来的,这里的女人们就能给你做出来。
  由于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人们吃面习惯于吃一碗才煮一碗,从来不吃过水面,特别筋道。
  相比主食,蔬菜是极其有限的,只能是种什么吃什么,自给自足,过去村里街上也没有卖菜的,不过家家户户都有地窖,把剩余的蔬菜储存起来,主要是土豆、红薯、萝卜和大白菜。人们一般会把大白菜腌成酸菜,豆角晒干,萝卜腌成咸菜,就这三样就够一家人吃半年以上。
  平日炒卤时,春冬季以土豆和酸菜为主,实在没有就炒油酱汤,只有到了夏秋季卤里才能加上新鲜蔬菜。到了过年过节时才能偶尔吃上鸡蛋和肉卤,因为这些好东西是留给家里生病的人或坐月子的女人补充营养的,或是留着赶庙会时给亲戚朋友吃的。
  单调的蔬菜,肉蛋等副食品还极其有限,但故乡的女人们却靠着她们高超的面食手艺硬是做出天天不重样的饭食来。
  夏天的中午,家家户户要熬一锅“红豆汤”喝,就是把当地产的玉米和高粱加上各种豆类,用大铁锅加点碱面熬,熬出来像猪血一样红的汤,比绿豆汤好喝,既解渴又有营养还耐饿。人们常常是从地里回来,先喝上一碗“红豆汤”,然后才吃午饭。
  到了晚上,大部分家里都吃小米稀饭、菜饭或是和子饭。
  菜饭就是锅里下小米,等小米刚开花,就捞出焖在一个盆里。然后在米汤里加入土豆丝或萝卜丝,有的还要加点豆面条,再用油把花椒、葱花和辣椒炝一下锅,吃的时候,泡上小米捞饭,既有汤又有干粮,汤汤水水,还耐饿。
  和子饭就是把各种蔬菜煮到一起,放点小米,加点面疙瘩,炝一下锅。
  主食一般是玉米面窝窝,现在基本上是馒头或烙饼。
  还有一种晚饭比较特别叫“糊嘟”,就是把土豆、豆角和大白菜与玉米面放到锅里煮,食材全部熟了水也少了,再用擀面杖把它们搅在一起,最后配上辣椒炒土豆丝,好吃得很。
  现在条件好了,农村人也讲营养搭配,基本上不吃纯玉米面糊嘟,有的加点白面或莜面,还有的加小米或大米。
  故乡的人们吃食是极其简单和贫瘠的,平素里以粗粮和素食为主,只有到了过年过节或家里有红白喜事才能吃上细粮和肉食。
  最紧缺的莫过于油,人们肚子里普遍缺油水。在大部分人家,一个月连半斤油都用不了,实际上不是用不了,而是不敢用完,即使有钱也不好买。
  因此,人们买猪肉时专挑肥的,一是吃着香,二是还能炼猪油炒菜用。平素里实在没有油,人们就想办法用小麻籽或葵花子捣碎来炒菜或炝锅。
  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和农历二月二中午,家家户户都要吃纯白面烙饼,那时候的烙饼不叫烙饼叫翻身饼,预示着新的一年要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年初一吃饺子预示着新年要交好运,每逢大的节日或村里赶庙会都要蒸馒头和黄米面豆糕,来供奉佛家和祭祀祖先。
  而娶媳妇、做满月,搬家都要做黄米面枣糕,每年中秋节,许多家里要磨豆腐,打月饼,除了走亲戚,还要预留下家里人吃的份。
  故乡还有一种独特吃食叫“头脑”,一般是在过年时才做着吃。
  “头脑”做法比较简单,就是将豆腐和土豆切成不到一厘米左右的小方块,锅里放少许油,将豆腐煎到定型,表面微黄,土豆直接下锅煮得烂熟,然后加入豆腐煮至开锅就好了。吃的时候,碗里放一点葱花,不再加其他调料,口感完全是豆香和卤水味,微微还有一点甜味。如果喜欢喝酒,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酒量适当加入一些白酒。
  节日里吃的面大多是纯白面,做成拉面,村里人叫“小开条”,就是一根一根地拉,面卤也由平素里的素卤改善为肉卤或鸡蛋卤。
  现在过节,大部分人家都要做一种叫面筋的吃食,就是将土豆煮熟搅烂与白面和在一起,做成像花卷一样,上火蒸熟,要想既好看又好吃,可以在里面加点酱油、花椒面和咸盐。凉了之后切成片,一层一层的很好看,也有食欲,然后用油炒,再喷上蒜醋,口感非常好。
  由于村里有煤矿,每年的腊月十八前,煤矿和家里有在煤矿上班的,总要杀猪宰羊来祭祀土地山神,以保平安。
  猪血与高粱面混合做成猪血灌肠,羊血用来做羊杂用,羊肉包饺子,羊油用来炒油茶。
  大冬天吃上一碗羊油油茶羊肉饺子,热气从骨子里往外冒,全身的毛孔就像针扎过一样痛,既解馋又抗寒,那真是一种痛快淋漓的享受。
  由于地处山区,故乡跟许多农村一样,没有什么有名的菜,过节时做的菜跟平素里比较,就是增加了几个肉菜和炒鸡蛋。肉以猪肉为主,牛羊肉也很少,鸡肉基本上没有,因为鸡在农村有特殊用处,有人家为了下蛋,有的则为坐月子的女人或病人预留着。
  猪肉的做法一般是红烧肉,大炒肉,丸子和包饺子,羊肉比较少,一般都是用来吃羊肉馅饺子。
  山西水土普遍碱性大,我的故乡也不例外,因此,故乡还有一个做醋的传统。
  每到夏秋季或农闲之时,一些人家总要做一些醋,一来为了卖些钱,二来自己平素里吃,自然也要出些酒,分给左邻右舍喝,还要留着过年过节招待人用。
  从古到今,故乡的早餐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唯一变化的是食材远比原来的丰富了。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从各个方面向城市看齐,包括饮食方面。
  有的家里早餐也改成了牛奶面包,午饭和晚饭大多数人家改成吃米饭,人们也开始吃鱼,之后学着做鱼做各种海鲜,好多人家都不再腌酸菜。过年过节和红白喜事也学着上二八席,慢慢地也学会了各种做法。
  常常吃大鱼大肉,时间一长,许多人都受不了了,肠胃闹意见不舒服,慢慢地又恢复到原来的饮食习惯上来了,早上接着吃撒和糊饭,并开始腌酸菜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人类长期与大自然不断抗争,妥协最终形成“适者生存”的结果。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每个人的潜意识和肠胃会形成一种高度稳定的默契和记忆,使人终身都无法完全改变和忘记。
  饮食习惯带有很强的地域、民族特点和遗传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娘胎里带出来的,具有高度的稳固性,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曾看过一些材料,讲的是什么肠子吃什么饭的道理。食草民族的人和食肉民族的人在肠胃上就有很大的区别,食草民族的人吃蔬菜等长纤维食品,其肠子细而长,耐消化,而食肉民族的人吃肉等粗纤维食品,其肠子粗而短,不耐消化。因此食草民族的人天天吃肉不仅肠胃受不了,而且还会影响身体健康,同样食肉民族的人如果天天吃素,就会造成消化和营养不良的后果,长此以往就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我在故乡土生土长17年,过去老是抱怨故乡生活清苦,饮食单调,当离开故乡后,生活确实改善了许多,我在许多城市工作生活过,品尝的各地美食也不少,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并不多,许多时候都有一种吃得不舒服的感觉,而始终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故乡土饭的味道。
  如今离开故乡近40年,但我始终难忘故乡的“腌酸菜”和“红稠饭”。

王永福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6-18期

  • 第2024-06-14期

  • 第2024-06-07期

  • 第2024-06-04期

  • 第2024-05-31期

  • 第2024-05-28期

  • 第2024-05-24期

  • 第2024-05-21期

  • 第2024-05-17期

  • 第2024-05-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