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候,为了粉碎反动的、专制的思想文化战,中共中央发出了“广泛发展抗日的文化运动”的号召,强调“没有抗日文化战线上的斗争,与总的抗日斗争相配合,抗日也是不能胜利的。”为培养更多更好的文艺宣传骨干,促进根据地抗战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的倡导与支持下,一大批先进文化工作者从延安以及国民党统治区汇聚到太行山上。
1940年11月7日,八路军总部转移至辽县(今左权县)麻田一带。“鲁艺学校”随八路军总部转移,在辽县高家井、三里庄等地短暂停留后,驻扎于桐峪镇上武村。“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亦称“前方鲁艺”“太行鲁艺”)于1940年1月1日正式成立,1940年冬随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军政机关迁至上武村,开设了戏剧、音乐、美术3个系和普通科,同时设立了诗歌、文学创作课程和鲁艺木刻工场,创作了大量反映军民团结一心坚决抗战的木刻宣传作品,在国内抗日前线、国际反法西斯战线上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左权县文史博物馆收藏有许多关于鲁艺在左权留下的历史文物,见证着那段峥嵘岁月,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11块沉甸甸的铅制牌证,为我们留下了前方鲁艺在上武的“铅”证。
这些牌证均为铅铸,整体为上方等腰三角形和下方矩形组合形状。顶端呈等腰三角形,腰长14厘米,高8厘米,顶角有一圆孔穿;下方为矩形,长22厘米,宽7厘米。
第一版式共两块:正面上方铸有党徽,下方铸有“鲁艺学校”字样;背面左边铸有“2区”字样,右边铸有“1940”字样,中间铸有“辽县上武村”字样。
第二版式共六块:正面上方中间铸有党徽,党徽左右两边分别铸有“19”“40”字样,下方铸有“鲁艺学校”字样;背面中间上方铸有军徽,中间下方分别铸有“晋冀鲁豫边区、129师轮训队、辽县、彭德怀、邓小平、刘伯承”字样,左右两边铸有毛泽东为鲁艺的题词和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毛泽东”。
第三版式共两块:正面上方中间铸有党徽,党徽左右两边分别铸有“19”“40”字样,下方铸有“鲁艺学校”字样;背面中间分别铸有“上武村129师司令部、辽县”字样,左右两边铸有毛泽东为鲁艺的题词和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毛泽东”。
第四版式有一块:正面上方中间铸有党徽,党徽左右两边分别铸有“19”“40”字样,下方铸有“鲁艺学校”字样;背面中间只铸“辽县”字样,左右为空白。
这些铅制牌子设计具有独特的特色,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也展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
选择铅作为制作材料,可能是因为铅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和稳定性,能够长期保存而不易损坏。此外,铅的色泽深沉,给人一种庄重、严肃的感觉,与学校的严谨治学和深厚文化底蕴相契合。牌子的大小和尺寸也可能经过精心考量,既便于悬挂和展示,又不过于张扬。
铅制牌子正面铸有党徽和鲁艺学校,不仅体现了鲁艺与党紧密联系的决心,和鲁艺坚定的政治立场,也代表着鲁艺师生坚持党的领导,和对党忠诚的坚守和传承,同时也体现了鲁艺为抗日战争培养文艺人才的重要使命。虽然时光已经流逝,但我们在现场看到鲁艺学校铅制牌子上的党徽依然熠熠生辉,它见证了那段光荣的历史,这些铅铸牌证上面的党徽,对于那个特殊的时代和鲁艺学校来说,具有非常深厚的意义。它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鲁艺师生前进的方向,激励着他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不息。
铅制牌子背面铸有的军徽是学校与军事、革命事业紧密联系的象征,象征着学校为军事斗争和革命事业培养文艺人才的重要使命。军徽也代表着军人的荣誉和尊严,它激励着鲁艺师生勇于担当、敢于斗争、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紧张、严肃、刻苦、虚心”是由毛泽东为鲁艺学校题写的校训,这八个字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这八字校训旨在教导学生要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和紧张感,对待学业要严肃认真,刻苦钻研,同时也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
“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是毛泽东给鲁艺的题词。这一题词强调了文艺作品要紧密地结合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反映抗战的真实情况,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尊心;同时,也要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展现人民对胜利的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舞人民的斗志。
上武村鲁艺学校还曾经是八路军129师轮训队的驻扎地,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人曾在此讲话、授课、研究作战部署。“铅”证上的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的名字也正是那段历史很好的印证。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忽视历史就会迷失方向。左权县文史博物馆数十年苦心搜集到的、这11块沉甸甸的抗战遗珍,时刻警醒着我们不忘历史,也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刘雅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