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故土是人类最初始的记忆和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一卷卷立体多维、充满曼妙情怀的人文风物画卷;那一幅幅原始生态风光和四季更迭充盈的大自然雄奇绚烂色彩,如今已淡化成我们记忆长河中不可企及的遥远梦乡和心灵深处向往的远方。那种纯天然色彩的乡村故土,在城市化进程中,已成为人们心中追思和回望的遥远时光。
乡村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才能真正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费孝通《乡土中国》中这样说:“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域的含义。”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赵旭东在导读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提道:“理解乡土,才能读懂中国。”
中华文化植根于乡土社会,乡村文化曾是中华文明之根。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社会中保留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品质,如诚实守信、睦邻友善、古道热肠、仁义孝廉以及落叶归根等故土情怀。古往今来,这些精神品格被世人传颂,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时至今日,随着乡土社会的没落,村落空巢化,村民候鸟式迁徙于城市和乡村之间。长久的分离导致作为村落纽带的“家族”被瓦解,乡村文化的温情逐渐冷却。如今的乡村文化,如同散落于草丛之中的宝石,熠熠生辉却支离破碎,需要我们去重新发现它们的价值,让其成为凝聚新时期村民的精神力量。
2020年4月我开始了乡村系列创作,到2022年10月,对文水县的228个村庄,全部进行了采写,这段时间正是全国人民抗疫时期。228个村庄中,文水现有村庄158个,合并与撤销的村庄56个,原来是文水管辖后划归外县管辖的村庄14个(含祁县7个、交城3个、清徐3个、平遥1个)。先后合计行程12500公里,走访老者2186人,召开座谈会236次,拍摄了照片3800余张,收集村志、家谱、老照片260余件,写出乡村系列故事230余万字,并以《乡村记忆》《乡村时代》《乡村故土》乡村三部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著名文学评论家、山西省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主席杜学文评论《乡村记忆》时说:“很少有人这样去描写一个县域的村庄。这需要深沉的爱、不懈的坚持与感受孤独中繁华的能力……”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李骏虎说:“《乡村时代》与其说是一部乡村史,不如说是一部社会文明史,同时是一部中国乡土社会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民族发展的变迁史。其文献价值、文学价值、文物价值都将在历史的长河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她是标本,是镜像,是坐标,也是精神。”
其实,最早的历史都是口耳相传的口头叙事,应该说这些历史是更纯真和朴实的,口述史学提倡创立平民化的历史。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乡村系列主要是收集的口述史料,这些史料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消失,逐渐成为尘埃里的历史。作家谢有顺在首届吕梁文学季论坛说:“乡村是保存记忆和创造记忆的地方。”因此,这些史料的收集就显得更加迫切,也更加珍贵。
乡村振兴说到底,是为了让乡土中国回归人们的生活,让乡村不再成为落后、土气的象征,而是充满精神气的生活空间。这种精神气的营造有赖于乡村文化的振兴。
复兴乡村社会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乡村社会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聚之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文化环境土壤。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措施。事实上,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任何文化都不会离开传统。本土传统文化是当地民众的集体记忆,凝聚了人们共同的情感,是构成当地民众文化认同感的基础。复兴当地传统文化习俗,对于唤醒人们的情感记忆、凝聚人心至关重要。
“身如巢燕年年客,心羡游僧处处家。”陆游背井离乡,不时思念亲人,因此十分羡慕那些孤独的游僧,天涯漂泊,四海为家,内心却没有一丝牵挂。其实,谁又能知道那些游僧内心的思乡情结?
历史长河奔腾前行,人类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土地,生存之所依,故乡,祖先之魂兮。生活在乡村,耕耘在田野,对土地爱恋更深。喜欢犁田翻起的新土,弥漫着泥土气息;喜欢拱土初露的小苗,绽放着勃勃朝气;喜欢沉甸低垂的谷穗,滋养着勤劳的人们。望向远山,盼层层梯田翻麦浪,盼风调雨顺稻花香,愿家乡山清水秀,桃花源里沐日熹。
收回思绪,久久地凝视着脚下的黄土地,我的乡村故土,我热爱的这片沃土。“让我们捧起一把泥土来仔细端详吧!这是我们的土地呀!”秦牧那发自肺腑的深情又在耳边响起。珍视土地吧,一寸土地一寸金,捧捧黄土里氤氲着故乡的亲切,心心念念都是你,难离的故土!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华夏子孙始终都不会忘记自己的家乡,根在故乡的黄土地,魂在故乡的黄土地……
梁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