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科技专题

中蜂囊状幼虫病防治

  •   

    专家简介

      郭媛,山西农业大学研究员,长期工作在科研第一线,一直以来从事蜜蜂授粉及蜜蜂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开展梨、苹果、油菜、苜蓿、番茄、樱桃、西瓜、甜瓜等多种作物的蜜蜂授粉技术研究、应用及示范工作。目前是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科学家,授粉功能研究室主任,大田农业授粉岗位科学家、中国养蜂学会常务理事、蜜源与授粉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昆虫学会传粉专委会委员,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蜂业标准化工作组委员,山西蜂业协会副会长。
      工作以来获各类科技荣誉6项,其中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政府牧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1项,市级科技奖1项,省农村技术承包集体一等奖1项;获得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软件著作权11项;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论文35篇;主持、参与制定地方标准6项,出版著作2部,获得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1项,山西省主推技术1项,山西省主推标准1项;带领团队获得山西省农林水系统标兵集体及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各一项,个人获得中国养蜂学会首届“蜜蜂科普”先进个人优秀奖,晋中市科技赋农标兵等。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危害中蜂的主要病害之一。其传染性很强,中华蜜蜂对此病抵抗力较弱,发病后易使蜂群遭受巨大损失。在防治上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平时要做好蜂群的饲养管理工作,注意水源、饲料、蜂具、场地环境等清洁卫生,选育培养抗病力强的蜂种,抓好蜂病检疫,防止病敌害侵入。养蜂员要严格遵守卫生操作规程,防止病源传播,做好预防消毒工作。一旦发生病害,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做到治早、治好、治了。

    一、病原

      本病病原为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直径为28-30nm大小的等轴球形粒子。

    二、症状

      一般5~6日龄幼虫患病,幼虫死于封盖前后,很少见到化蛹后死亡。病虫无光泽,体色灰白,头部尖而上翘,形似“船状”。用镊子挑出,末端有一透明小囊,囊内充满乳白色液体,时间长后病虫颜色变为淡褐色,虫尸干瘪,稍硬、无臭味、挑出时不拉丝,容易从巢房里剥离。发病时死虫不断被工蜂清除,蜂王在空房中产卵,所以病群出现“花子现象”。中蜂发生此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急性发病,幼虫大量死亡,群势下降很快;另一种发病较轻,患病幼虫数量不多,群势逐渐下降。

    三、诊断方法

      从病群中抽取封盖子脾检查,如果子脾出现大的穿孔,房内幼虫头部尖而翘起,用镊子挑出尾部有一个小泡囊、无臭味,即可诊断为囊状幼虫病。还可以通过实验室镜检或血清检测此病。

    四、防治方法

      采取严格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和中西药物控制的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囊状幼虫病的危害。
      1.加强饲养管理
      (1)选育抗病蜂王,每年春季从发病蜂场中选择抗病力强的蜂群培育蜂王,替换其他病群的蜂王,如此经过几代选育,可大大提高蜂群对此病的抵抗力。这一措施也可在对病群施药前的换王断子时进行。
      (2)密集蜂群,加强保温。在早春、晚秋低温或阴雨等情况下,应通过弱群合并或抽掉多余子脾,使蜂多于脾,注意保温,并通过缩小巢门的方式提高蜂群的清巢能力。
      (3)断子清巢,减少传染源。对患病蜂群应采取换王或幽闭蜂王的方法,使蜂群出现断子期,以利于工蜂清理巢房,减少幼虫重复感染的机会。同时结合施药效果更好。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也是防治此病的重要手段,防治以清热解毒的中草药为主,中西药结合、交叉用药是治疗此病的最佳方法。
      方一:半枝莲(又名狭叶韩信草)干药50克。
      方二:华千金藤(又名海南金不换)50克。
      方三:五加皮30克、金银花15克、甘草5克。
      方四:贯众、金银花各50克,甘草10克。
      治疗时选择上述任何一配方,加适量水,文火熬15分钟后过滤,滤液按1:1比例加入白糖,配成糖浆,加入10片复合维生素,每1000mL药液可以饲喂10框蜂。隔天饲喂1次,连续4~5次为一疗程。
      该方法参考徐祖荫、薛运波等先生著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0-11期

    • 第2024-09-27期

    • 第2024-09-24期

    • 第2024-09-13期

    • 第2024-09-10期

    • 第2024-09-06期

    • 第2024-09-03期

    • 第2024-08-30期

    • 第2024-08-27期

    • 第2024-08-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