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朱翔杰,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中华蜜蜂饲养技术岗位科学家。福建农林大学蜜蜂研究所所长。学院蜜蜂生态学与蜜蜂保护创新团队负责人。任中国养蜂学会蜜蜂饲养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1999年起,在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蜂学专业学习,2009年获经济昆虫专业农学博士学位。2012年-2013年,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昆虫系,访问学者。2009年起从事蜂学高等教育工作。主讲蜂学专业本科专业核心课程《蜜蜂饲养管理学》,《蜜蜂生态学》专业课程,《蜜蜂种群遗传学》研究生课程。2008年起协助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中华蜜蜂饲养岗位科学家开展中华蜜蜂饲养岗位重点工作、基础工作和前瞻性研究等工作,是中华蜜蜂规模化饲养、中华蜜蜂健康高效养殖、高品质蜂蜜生产等技术研发和集成的主要成员。主要参与编写《蜜蜂安全生产技术指南》和《现代高效蜜蜂养殖实战方案》。从事中华蜜蜂种群遗传资源和与生产相关的蜜蜂生态学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级项目、省级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合作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同时承担地方蜂业管理单位组织的蜂农培训任务等。
中华蜂俗称土蜂,属于东方蜜蜂亚种(以下简称中蜂),在我国各个省份均有分布。中蜂养殖作为投资小、风险小、见效快的绿色生态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致富路。中蜂管理技术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确保中蜂安全越冬,中蜂只有安全越冬并且在春繁时迅速达到强群,才能提高经济效益。中蜂能否安全越冬,须根据阶段的养蜂条件(气候、蜜源、蜂群)的特点,蜂场经营目的,蜂种特性、病敌害、养蜂技术等,确定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方案。以下为中蜂越冬基本管理方略。
一、预防盗蜂
进入秋季,北方养蜂的条件逐渐向不利的方向变化。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增大,蜜粉源越来越稀少,蜂王产卵和蜜蜂群势呈下降趋势,盗蜂现象比较严重。一旦盗蜂得手便会扩大到盗取其他相邻蜂群,甚至引起全场起盗,给蜂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如蜜蜂之间相互厮杀造成蜜蜂大量死亡,严重影响适龄越冬蜂的培育。因此,给蜂群奖励饲喂后,一定要彻底清理掉在地上或掉在蜂箱外的饲料,以防盗蜂现象发生。
二、为安全越冬创造必要条件
(1)培育大量适龄越冬蜂
适龄越冬蜂是蜂王在秋季越冬准备阶段最后20天产下的卵所发育成的工蜂。适龄越冬蜂寿命较长,最长可存活6个月。在极有限时间内培育足够的适龄越冬蜂,需要产卵力旺盛的蜂王,哺育力强的蜂群和科学的蜂群管理措施。
前期应促进蜂群育子,育王,淘汰劣王,巢内保温,越冬饲料贮备等。
后期应停卵,限王产卵,蜜压子脾,不留产卵空间。降温、减少蜜蜂巢外活动(撤除保温,加大蜂路,夜晚开大巢门,蜂群迁至阴冷处,巢门向北排放)。蜜蜂个体发育的健康程度与营养关系十分密切。适当蜜压子圈,子脾保持50%-60%面积的卵虫蛹。
产卵严重受限,影响正常育子,应及时切开子脾上蜜盖,培育适龄越冬蜂一般不宜加脾扩巢。
(2)提供充足的优质饲料进行奖励饲喂
充足的优质饲料对蜂群产生足够的适龄越冬蜂和群势恢复至关重要。奖励饲喂在任何时候都是促进蜂群育子的有效手段。
(3)确定合理蜂脾关系
蜂脾关系的调整是一种养蜂管理手段,也是养蜂人需要掌握的养蜂技术之一,通过人为的调整蜂脾关系,改变蜂箱中的内在关系,可提高蜂群管理水平。保证护脾保温能力,使越冬蜂发育具有良好的环境,除了保持一定的群势外,还应缩小蜂路,抽出余脾,使其蜂脾相称。
(4)温度管理
尤其刚入冬,应给蜂巢一个适当的低温,注意遮荫,防止越冬蜂团散团。如遇气温反常升高,应及时去除包装。遵循的原则为宁寒不热。对于蜂群而言,热比寒造成的危害更大,从而影响蜂群顺利越冬。
(5)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的防治也是保证秋繁顺利进行的一个因素。东方蜜蜂主要是中囊病、欧幼病、巢虫等。
(6)越冬蜂群调整和布局
在秋末,适龄越冬蜂的培育过程应逐步进行。越冬群势最好6足框以上,最低不少于3足框。单箱越冬蜂巢中间放置半蜜脾,两侧放整蜜脾,再外侧是隔板,促使蜜蜂以蜂巢中间下部为核心结成冬团。越冬巢应适当加大脾间蜂路,上梁横放几根木条作为上蜂路。
单群单箱体越冬
4~6足框蜂群,单箱体内放5~7张蜜脾。巢脾放蜂箱中间,两侧加隔板;也可以将脾放一侧。半蜜脾在中间,全蜜脾在两侧。
双群同箱单箱体越冬
巢箱用闸板隔开,每侧各放入4张蜜脾和2~3足框蜂群。在闸板两侧放半蜜脾,外侧放全蜜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