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美丽)初冬乍寒还暖,漫山遍野的永和高粱刚刚收获完毕,忙碌的种植户也开始盘算着储粮卖粮和今年的收入账目,收获的喜悦荡漾在心头。
“今年在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0%,旱情比较严重的情况下,通过几位科研专家推广‘五良’配套的融合模式,实施轻简化栽培技术,公司100亩高粱样板田亩均产量达到816.11公斤,千亩示范方亩均产量在600公斤以上,超出了我们的预想。”日前,永和县益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药海军说。
让药海军和永和县众多种植户受益的“五良”配套措施,是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今年在永和实施的“特”“优”工程项目——酿造高粱原粮基地建设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
“该‘特’‘优’项目的核心技术是由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主创的‘酿酒高粱全程轻简化栽培技术’,技术要点包括:‘高产优质品种+半精量播种+地膜覆盖+精准高效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低损收获’全生产过程栽培模式。”项目首席专家、山西农业大学高粱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一中介绍说。
“我们公司与山西农业大学高粱研究所科研团队合作已经12年了,主要推广种植的品种是‘晋糯3号’酿酒高粱,在多位科研专家多种栽培和植保措施的加持下,产量和收益都比较稳定,平均每亩地比种玉米多收入500元左右。”药海军介绍说。
据悉,该“特”“优”项目是在推广“晋糯3号”优质高粱品种的基础上集成的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晋糯3号”是由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柳青山科研团队选育的品种,该品种抗旱耐瘠薄、籽粒饱满稳产抗性好。从2018年开始,连续7年被省农业农村厅遴选为主推品种,2024年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全国主推品种。
“酿酒高粱轻简化栽培技术”是由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白文斌副研究员主创的技术,技术主要包括精细化春耕整地、半精量覆膜播种、虫害防控和植保防控措施、低损联合收获、收获后整地等全套技术措施。该技术2022-2024年连续3年被省农业农村厅遴选为主推技术。
据介绍,项目集成的技术体系主要针对酿造高粱生产过程中旱作冷凉地区干旱少雨、播种期地温低出苗慢、水肥利用率低、产量低等问题,从整地、播种、田间害虫杂草防控和低损联合收获关键技术环节实现轻简化操作,显著提高高粱生产机械化水平,实现旱作节水、节工增产增效的高粱旱作高产生产目标。
据介绍,该“特”“优”项目由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资源环境学院、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多个单位科研人员联合实施,在永和县建设核心示范基地100亩,还建设了千亩高产示范方,示范区亩产600公斤以上,增产10%以上,辐射推广面积达3万亩;同时,项目组还联合永和县农业农村局、坡头乡政府,在呼家庄村打造万亩优质高粱园区,围绕“五良”配套融合模式,集成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大面积提升单产水平,推动我省酿造高粱原粮基地建设,对促进酿造高粱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为抗旱保苗,项目组抢抓关键农时,开展了“一喷多促”作业,通过叶面追肥、补充叶面水分、喷施抗病防虫药剂等,达到一次作业,提升高粱生理活性,增强高粱群体抗旱能力,减轻病虫危害,达到防灾减损、抗旱保苗的效果。
据悉,经过科研人员十多年的推广,永和县每年高粱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产量5万吨以上,产值达1.5亿元,带动全县上万户种植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辐射带动周边县发展高粱种植10万余亩。高粱产业逐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户增收的支柱产业、致富产业,“永和高粱”也成为我省有机旱作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